「花蓮縣-玉里鎮-D018 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以下簡稱本範圍) 之主管機關為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並進行長期監測。本範圍經主 管機關委託調查與監測之相關研究成果,請見主圖「地圖訊息與 圖料來源」欄及插圖參考資料,機制解釋應以原始出處為準。以 下依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18、2019、2020)針對本範圍之監 測計畫成果進行摘錄,搭配實地勘察進行綜合說明。
本範圍位於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公告之面積 26.6 公頃,為第二類型大規模崩塌潛勢區(鄰近之土石流潛 勢溪流影響範圍與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未重疊者)22 處優先辦理區之一。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主管機關建議本範圍的雨量警戒值 為 400 毫米/日。本範圍同時位於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6) 公告之「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花蓮縣 L0017)」範圍內。
資料來源: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0)、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8)
本範圍之地質以八里灣層的砂泥岩互層為主,岩石單壓強度 約 50-100 kg/cm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8),屬於薄層狀構 造。然而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13)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18)的鑽井調查結果顯示,地面以下約 2.2 至 8.0 公尺以上 為表土及崩積層,其下為破碎的泥質砂岩,至地下約 50 公尺處才 為完整的泥質砂頁岩互層。前述鑽井結果顯示地下岩體破碎,並 夾有剪裂泥,顯示為經過外力作用形成,標示為崩積層(圖 2-2)。
本範圍東側最高可達 425.8 公尺,西側最低至安通溪主流約 170 公尺,總落差超過 250 公尺。根據 2020 年 10 月 6 日公告修 正之《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第 3 條第一款所規定之 山坡地坡度分級,自緩而陡共可分為一級至六級坡,以坡度百分 比表示之。由圖 3-1 可見本範圍內絕大多數為四級坡以上(坡度 百分比超過 30%,約超過 16 度)。其中在本範圍東側(靠近山頂) 及南側,地質為安山岩質崩積岩塊的區域(圖 2-2),均為五級坡 以上的陡坡。一到三級坡分布較少,主要分布於本範圍之南側, 惟目前所見坡度已為當地居民或業者整地後的結果。
本範圍之坡向分析(圖 3-2)顯示,以西向、西南向、西北向為主,僅在大規模崩塌潛勢區中央發育之蝕溝南側,以及本範圍最南端可見零星北向坡。
黑色虛線為大規模崩塌潛勢區範圍、白色為道路
黑色虛線為大規模崩塌潛勢區範圍、白色為道路
本範圍內滑移塊體頂部有明顯主崩崖,剖面(請見本圖幅 插圖「地形地質剖面圖」)顯示塊體循弧形旋轉滑動面向下滑移 的趨勢。2020 年度監測主崩崖坡頂處的水溝,因地滑而產生約 20 2 公分裂隙。區域內並有多處次崩崖,由高至低排列略呈階梯 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0)。
本範圍之溪溝(侵蝕溝)發育旺盛,並有數處向源侵蝕(如 照片 3-1)至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接近頂部位置。
已侵蝕到果園下方,紅色虛線為崩崖頂部遷急線(2020 年 9 月 9 日攝)
本範圍內參考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0)判釋成果,並經 專家判釋,及歷史災害案例綜合分析,可辨識多個不同的岩屑 崩滑區塊,且具反覆發生特徵。2000 年碧利斯颱風、2001 年 桃芝颱風及 2016 年艾利颱風等豪雨事件,皆造成顯著的小範 圍岩屑崩滑。惟小區域崩塌體活動性略高,易發生變化,部分 研究者對於其邊界與特性抱持不同見解。
安通溪與永豐斷層(或安通線形)(圖 2-2)經過本範圍 之西側坡腳,大規模崩塌整體地形的發育,是否受河流侵蝕坡腳 與構造(或構造作用)影響,尚待更進一步研究。
各點之正值為地表隆起,負值為地表沉陷
資料來源:陳柔妃(2019)
根據本範圍的微地形特徵,搭配歷史災害紀錄,可知本範圍 塊體具備一定活動性。陳柔妃(2019)利用 2014-2018 年間 ALOS 2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衛星雷達影像計算地表平均 變形量。本範圍北側坡面的地表下陷變形量最大約可達 40 毫米/ 年;相較之下,本範圍南半部的地表變形量較小,但安通溫泉區 位置約有 20 毫米/年以下的局部隆升(圖 3-3)。可能顯示北半部 因安通溪側蝕引起邊坡不穩定、蝕溝顯著發育,使地表下陷;南 半部則可能有弧形滑動,造成坡頂下陷、坡趾隆起的地表變形。 該研究以「單位面積平均下降值」和「整體下降總量」2 個指標, 綜合評估本範圍之活動性為低等(陳柔妃,2019)。惟本範圍內地 表破壞明顯、發生頻率高,是否具有更高的潛在活動可能,仍待更進一步調查研究。
據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0)之調查報告指出,本範圍內自 2000 年碧利斯颱風起即有崩坍案例,隔年桃芝颱風發生地層滑動、 路基下陷、邊坡土石下滑、擋土牆崩塌等災害,經「安通溫泉崩 塌及野溪治理細部規劃」工作發現,岩體滑動已經有相當長的時 間。雖已由相關單位施工、整治,近年來已無較嚴重的崩壞作用 所致之災害,但每逢颱風豪雨侵襲時,仍有零星小規模災情。
點 1 至點 6 引用自農委會水土保持局(2020)
點 7 至點 9 引用自沈淑敏等(2020)
2016 年莫蘭蒂、馬勒卡、梅姬與艾利颱風密集侵襲,使坡面 土體含水量增加,產生明顯的崩塌、土體變形與滑移等狀況。農 委會水土保持局(2020)彙整本範圍內於艾利颱風後勘查之地表 破壞觀測(點 1-點 6),及 2020 年現地勘查新增之明顯地表破壞 位置(點 7-點 9)如圖 3-4 所示,以下分別簡述:
點 1:道路下邊坡新生崩塌面積約 2.2 公頃,致使道路路基 下陷約 50 公尺長、產生 0.5-1.0 公尺落差。現況如照 片 3-2。
點 2:道路上下邊坡新生崩塌約 0.2 公頃,致使道路路基下 陷約 50 公尺長、產生 0.2-0.5 公尺落差。
點 3:上游蝕溝擴大並刷深,長約 300 公尺,並影響施工中 的潛壩及靜水池等構造物。
點 4:周邊民宅地表出現裂縫,道路上邊坡擋土牆錯移約 0.8- 1.0 公尺。
點 5:路基沉陷龜裂,落差約達 1.0-1.5 公尺。
點 6:路基沉陷龜裂。
點 7:道路上邊坡之擋土牆局部開裂(照片 3-3),總長約 30 公尺。
點 8:道路明顯下陷(已整修,照片 3-4),一旁蝕溝處水溝 蓋有受擠壓局部隆起的現象(照片 3-5)。
點 9:受南側蝕溝側蝕影響,導致局部擋土牆開裂(照片 3- 6)、道路護欄錯位並下陷(照片 3-7)。
(攝於 2020 年 9 月 9 日)
(攝於 2020 年 9 月 9 日)
(攝於 2020 年 9 月 9 日)
照片左側為蝕溝位置
(攝於 2020 年 9 月 9 日)
(攝於 2020 年 9 月 9 日)
(攝於 2020 年 9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