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中看見孩子的發展
遊戲場的溜滑梯常常是孩子第一眼看到和呼喊的對象,溜滑梯對孩子而言有甚麼益處,家長們怎麼陪玩好呢?
圖/文:黃雅萱臨床心理師
像是怎麼排隊、怎麼一起、怎麼利用滑梯玩角色扮演遊戲...等等
我的孩子適合溜甚麼樣的溜滑梯:
現在公園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滑梯或滑坡,家長常擔心孩子是否能掌控溜滑梯,可以依照以下的大原則進行考量:
年齡 適合的滑梯類型 發展重點
2歲以下 直滑梯、短滑梯、斜度緩 練習支撐頭部穩定、建立安全感
2~3歲 有彎度但不太陡的滑梯 練習轉彎時的核心控制與肌肉協調
3~4歲 斜度較大(>30°)及旋轉滑梯 挑戰速度控制與煞車技巧
5歲以上 磨石子寬滑梯、高滑梯 運用全身肌群與核心力量調控速度
▼ 以上大原則於實際上仍需依依孩子體重、滑梯材質與坡度等調整。建議在嘗試較高或較滑的滑梯前,先觀察他人或讓孩子暖身。
給家長的注意事項:
1.避免與孩子一起溜滑梯
▼ 成人體重重、速度快,若牽手或抱著孩子滑下,可能導致孩子被拉扯、撞擊、擠壓或骨折。
2. 注意滑梯材質與溫度
▼ 金屬或磨石滑梯在夏天可能過燙,須先觸摸檢查。
3. 陪伴觀察與示範
▼ 面對新滑梯時,可先與孩子觀察他人遊玩方式,幫助孩子理解動線與潛在風險。
進階思考:溜滑梯也能玩出思考力
溜滑梯不只是「往下溜」的遊戲,也是一個學習理解規則與彈性思考的場域。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能不能往上爬」,可以變成與孩子的討論,
討論或解釋「為什麼不能往上爬」,例如:
▼多數人是往下滑,速度快、難控制,容易碰撞。
▼滑梯太滑,往上爬時容易跌倒或撞傷。
能與孩子討論規則是不是能有彈性的變化呢,例如:
▼現場沒有其他人,自己也覺得能保護自己
▼現場人數少(例如3人以內),且已與其他孩子溝通好
▼滑梯夠寬、平緩、摩擦力大
討論有助於幫助孩子理解規則的背後原因,學會根據情境調整行為,發展更成熟的社會判斷與自我管理能力。
溜滑梯不只幫助孩子學習身體控制、情緒調節、社交互動,
我們更希望引導孩子面對世界時,不是學到遵守規則,更去理解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則;觀察後去思考是否有彈性應對的空間,增加孩子們的調適和因應能力。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年公園裡的攀爬架、攀爬網越來越高、造型也越來越多變?
孩子們在上面常常會喊著:「你看我!」「你有沒有看到!」
但也可能下一秒變成:「我要下去!!!」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我們常被家長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孩子害怕攀爬,要怎麼幫他克服恐懼?」
那我們就先從了解「攀爬」開始說起吧! 圖/文:黃雅萱臨床心理師
攀爬的優點:
▼ 訓練體能和運動技能:
攀爬是一項全身鍛鍊,從核心、上半身到握力都在鍛鍊,而孩子在抓握和移動的時候,也同時訓練手眼協調及大肢體、精細動作能力。
▼ 強化空間意識和本體覺: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手要抓哪裡、腳要踩哪邊踩,有時候眼睛看不到路線,他得在腦中構圖和評估,讓孩子能更佳地整合本體感受系統。
▼ 提升專注力、記憶力、與決策力:
複雜的攀爬架比其他遊戲需要更多的觀察和思考,也需要持續集中注意力,記住不同的路線和剛剛的嘗試,同時間不斷在腦中做出決策和判斷,像是:抓得到那邊嗎? 我跨得上去嗎? 這邊上去之後下一步呢?...等等。
▼ 心理層面的成長:
孩子從有些微風險的遊戲中,獲得冒險和刺激感,也面臨挫折和沮喪,但在經過時間和練習後,孩子通常能克服一個又一個攀爬關卡,同時建立自信與我能感,並慢慢學習如何面對恐懼和壓力。
我的孩子適合甚麼樣的攀爬架:
其實,孩子能爬多高、玩多複雜的設施,與「年齡」關係不大,更取決於身體能力、經驗與心理準備。
以下是一些大原則:
▼ 11個月左右:可以爬斜坡或矮樓梯。
▼ 2歲左右:可以自己上下1-4格的垂直攀爬架。
他爬上去掛在那邊也是種練習和遊戲,不用托著他,你只要小心他是否有突然鬆手的習慣。
▼ 3~4歲:爬有斜度的鐵攀爬架或軟網繩。
他們能到達的高度跟體力較無關,跟是否常有類似經驗跟是否能承受相關高度刺激有關。
▼ 4歲:能規劃自己的攀爬路線,挑戰較密的軟繩攀爬網,手臂吊掛支撐自己體重可達五秒。
網距大、需要技巧移動的攀爬架可能仍容易讓他們較害怕或卡住,沒有關係的。
▼ 5~6歲:能自由在攀爬網上遊戲。
但活動範圍或路線可能會受限於身高、腿長、手臂長度。
▼ 7歲以後:如果經常攀爬,幾乎能自由探索遊戲場中的攀爬遊戲。
面對陌生的遊具類型可能需要幾次的技能練習或心理準備。
給家長的小提醒:
1. 攀爬是樂趣,不是測驗:
到達頂端只是其中一種樂趣,不一定要過關才是玩得好;如果爬不到頂端不是他不好,也不是我們做的不好,沒關係的。
2. 不要急著托孩子上去:
我們的幫忙有時候會讓孩子去到一個自己能力無法應對的高度,慢慢讓孩子嘗試在某個高度卡住或落下,也是種輕度風險管理的體驗。
3. 這不是唯一的機會:
如果孩子哭了、不想嘗試,同理他的感受,給他說話或抱怨的空間,然後我們可以去盪盪鞦韆、挖挖沙、玩玩水、吃吃東西,等他再度準備好了再回來。(如果真的很怕而不願回來,那是另外一個我們要討論的事情)
4. 第一次,請多陪伴:
第一次進入有挑戰性的遊戲場,先跟孩子一起走一圈,約定集合地點,爸媽可以在幾個挑戰性高的遊具旁觀看或陪伴。
進階討論:如果孩子很害怕攀爬網,我能怎麼幫忙他再去嘗試。
多數孩子害怕攀爬網,其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少部分是身體能力受限),而是因為:
◾高度帶來的刺激感讓人緊張
◾繩索縫隙大,缺乏安全感
如果我們能調整情境或幫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攀爬就能重新變回一種樂趣。
跟著我們一起試試看: 圖/文:黃雅萱臨床心理師
人多的時候聲音吵雜、動線複雜,孩子容易被干擾或感到壓力。
找個人少的時間,讓他能慢慢觀察、慢慢嘗試。
先讓孩子在低高度、橫向移動的繩網上練習,可以搭配小遊戲,
一邊感受繩子的搖晃與支撐,一邊確認自己身體的安全並感覺有趣
例如: 「你在繩子上抓我呀!」、「我在繩子上綁的小東西,你找得到嗎?」
可以先選擇結構性高、網密的攀爬架來先增加安全感受與適應,
若沒有類似遊具,那麼你可以站在繩網下方或後方,偶爾碰碰孩子,
讓他知道萬一手滑、腳滑,下面還有你,
這種身體上的安全感,能幫助孩子再嘗試。
一次一個小目標,像是:我們一起爬過去摸那顆球!
任務具體又有趣,降低孩子一定要到頂點的壓力。
借助同儕力量,像是:我們是XX小隊,隊長在前面,XX是第二個,我是最後一個,我們出發囉!
孩子能從同儕動作中模仿與學習,讓攀爬變成一場合作遊戲,
而非競爭、能力檢視或單獨挑戰。
在過程中,孩子其實不只是「學會爬上去」,
更是在學習「我會害怕,但沒關係,我可以慢慢嘗試」,
這樣的經驗,也會是他未來面對挫折與挑戰時,珍貴的力量。
玩沙真是一件讓照顧者又愛又恨的事情。
我們看著孩子專注地挖沙、堆沙、塑形,心裡覺得療癒,
但也忍不住擔心:會不會曬太久?衣服好不好洗?沙坑乾不乾淨?
有的照顧者則是會擔心,我的孩子為什麼抗拒碰沙呢?
其實,沙坑是孩子重要的發展場域之一,
玩沙的價值以下從感覺統合、社交、心理層面,一次整理給你。
孩子用手、腳、身體去感受沙子的顆粒、溫度與重量。
他們挖、倒、埋、堆積沙子,這些動作帶來豐富的感官刺激,
有助於促進觸覺敏感度調整、大小肌肉運用、手部操作能力、動作規劃和本體覺。
同時促進觸覺整合、動作協調、肢體控制與本體覺的發展。
玩沙沒有對錯,它是自由地創作素材,
它能建造、能倒塌、能重新開始,加入玩具車、小玩偶或口語描述就可以變出故事來。
沙子是可以一直試、一直玩的好材料。
沙子沒有對錯與限制,是最自由的創作素材。
當孩子用玩具車運沙、用模具堆出小山,
或為沙坑中的人偶建造房子時,
他們正在進行充滿想像力與邏輯思考的創造。
玩沙既可以是一個人的專注活動,
也能成為孩子之間最自然的合作遊戲。
孩子們學著借工具、分享資源、共同創作場景,
在過程中練習語言表達、協調與合作。
當他們一起「建造世界」,也在建立彼此的情感連結。
在沒有明確規則的沙坑裡,孩子能自由嘗試、失敗、再重來。
他們透過重複行為安撫自己、釋放挫折、調整情緒。
創造、摧毀、再重建——這種象徵性的遊戲歷程,
對孩子而言,是整合內在與外在的重要練習。
(對成人來說,這也是一種「心理修復」的過程。)
沙子是非常多變的材料,乾、濕、粗、細、冰涼或溫熱,
孩子用手、腳、身體去接觸並操作沙子時,能促進:
觸覺敏感度調整
大小肌肉協調
手部操作能力
本體覺與動作規劃
像是埋東西、找東西、集中沙子、運送沙子,
都是很完整的感覺統合練習。
沙子沒有固定玩法,它能被建造、破壞,再重新建造。
當孩子加入車子、人偶、動物模型時,
遊戲也會延伸成故事情節、角色扮演與想像世界。
這些過程都在刺激孩子的:
創造力
情境想像
解決問題能力
沙子是一個可以自由試錯的材料,特別適合啟動孩子的創意。
三歲以後,沙坑常常自然變成孩子的社交空間。
在這裡,孩子會:
借工具、交換物品
一起建造場景、分工合作
協調規則、表達需求
在想像遊戲中共享角色與劇情
沙坑提供了非常自然的語言練習機會,也是學習合作的重要場景。
沙坑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空間,
孩子可以在這裡:
反覆嘗試、反覆失敗
減緩內在緊張,做出重複安撫性動作
建造一個世界,再親手摧毀
這種能夠「創造—破壞—再創造」的循環,
對孩子的心理整合非常重要。
它讓孩子練習掌控、調節、重新開始,
這些能力在情緒發展與生活調適上,都相當關鍵。
以下是常見的三種原因及簡單調整方式:
有些孩子對觸覺較敏感,沙子的黏性或粗糙感會讓他不舒服。
👉 可嘗試:去沙子較細緻、搭配海水的海邊,孩子通常較願意靠近。
有的孩子很在意沙子卡在鞋襪、衣服或皮膚上。
👉 可準備:一次全換的內衣褲襪,或選擇有沙桌的遊戲場。
對某些孩子來說,沙坑就是「很多沙」,沒有靈感。
👉 可提供:挖沙工具、盒子、推土機、車子、動物模型,
再加上一顆大人的「沒關係,弄髒也可以」的心。
沙粒很容易黏著皮膚、衣服、頭髮與鞋襪,
尤其海沙更容易卡在纖維裡。
真正影響沙坑衛生的因素是:
有無貓狗排泄
有無食物殘渣
是否定期維護
只要玩後確實洗手洗腳、進食前再次確認手部清潔,
大多數狀況都可安心。
可以。
這其實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玩哪一種」。
乾沙:適合倒沙、流沙、觸覺探索
濕沙:適合塑形、建構、合作遊戲
每種玩法都能帶來不同的發展經驗。
如果你需要,我也可以幫你把「乾沙 vs 濕沙比較表」做成網頁圖表。
如果你想讓這篇更像之前的文章,我也可以:
把語氣再更統一
加上小圖示或短句(適合網站版面)
寫成「家長 Q&A 版」
或做成「三段式教育文章」版本
你希望這篇放在網站的哪個分類?我可以再微調語氣與長度。
你說:
加上小圖示或短句(適合網站版面)
ChatGPT 說:
當然可以!我會保持你之前攀爬、溜滑梯文章的風格,
加入 小圖示 + 短句分段,讓整篇內容更適合網站排版、也更容易閱讀。
你可以直接整篇複製到網站後台使用。
玩沙常常讓大人又愛又怕:
孩子玩得很投入,但衣服很難洗、沙子到處都是、還要擔心曝曬或乾淨度。
有些孩子甚至完全抗拒碰沙。
但其實,沙坑是孩子很重要的發展場域。
以下整理四大發展重點與常見的家長疑問。
沙子會改變:粗細、乾濕、溫度不同。
孩子用手、腳、身體去接觸與操作沙子,有助於:
觸覺敏感度調整
大小肌肉運用
手部操作能力
動作規劃與本體覺
🔍 短句:埋沙、倒沙、運送沙=完整的感統練習。
沙子能建造、能倒塌、能重新開始。
加入車子、人偶、動物模型後,遊戲會自然延伸出故事。
能促進:
創造力
想像力
問題解決能力
🔍 短句:沙子是「能一直試、一直錯、一直改」的好材料。
三歲後,沙坑常常變成社交小天地。
孩子會:
借工具、交換物品
一起建造道路或城堡
協商規則、分配角色
🔍 短句:沙坑是一個不用刻意安排的社交練習場。
沙坑是「沒有對錯」的遊戲空間。
在這裡,孩子能:
反覆嘗試與失敗
透過操作動作安撫自己
創造 → 破壞 → 再創造
🔍 短句:重複建造與破壞,是孩子的自我整合練習。
有些孩子觸覺較敏感。
👉 建議:試試沙子細、搭配海水的海邊。
像是鞋襪有沙、全身癢。
👉 建議:帶一套可整組更換的衣物、或選有「沙桌」的場地。
對孩子來說一開始可能沒靈感。
👉 建議:準備挖沙工具、盒子、車子、人偶,
再加上一句最重要的:「沒關係,弄髒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