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結論
透過工業與住宅的時間趨勢線發現,工業區的指標比較高,疾病發生率也較高。另外,對照疾病和空氣污染的時間趨勢線發現,疾病每年遞增,而空污指標則是每年遞減。
通過典型相關分析發現,結核病、白內障及腺樣體之慢性疾病與空氣品質元素呈現正相關;失智症、多發性硬化症及氣喘與空氣品質元素則是呈現負相關。
PM10和PM2.5的標準差很大,導致我們做出來的分析中,這兩項元素的影響力沒有很大,所以它們掉到空污指標的第三個典型變數才有較高的相關性。
貳、討論
許多研究表明懸浮粒子是造成氣喘的主要原因,當懸浮粒子的指標上升的時期,尤其在沙塵暴期間,氣喘病科的就診率會大幅提高。但通過典型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懸浮粒子指標上升時,氣喘病科就診率反而下降。
另外,有研究指出,長期暴露在臭氧的環境下,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提高2至4倍。然而,典型分析結果顯示臭氧指標上升時,失智症的就診率降低。
我們收集的資料時長為五年,與別人動輒十年以上的研究相比,觀測時長相對較少,因此數據可能存在著偏差,數據上的偏差或許是造成分析結果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診率是從衛生福利部抓取的就診紀錄,只能拿到有實際去醫院掛號就診的紀錄,無法得到抱病不醫或不知道自己有患病的數據,因此我們獲得的就診率與實際罹患病症的病患人數有差異,這或許也是造成分析結果不合理的因素之一。
最後,疾病的資料中,即使有研究指出此疾病受空污的影響,也無法明確得知患者是否真是受空污影響而罹患疾病,有可能是身體體質的關係。而且,我們只單純使用了空污指標和疾病的資料分析,沒有將其他造成患者罹患疾病的因素考慮進去。因此,即使我們分析出哪些疾病與空污有著相關性,也不代表著絕對相關。
叁、未來期望
空氣污染方面,我們的觀察期只有五年,時間有點短,未來可以將觀測時長拉長,如果有資金的支持,也可以直接到現場採集空氣品質的資料,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並同時監測空污是否加重或改善。
我們放進分析的變數不多,未來可以考慮分析更多的變數。
疾病方面,現在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空氣污染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如果能在病症早期接受治療,那麼受空污影響的疾病治癒成功率也會提高。但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受空污影響而患病,當出現明顯症狀時去就醫,得到的卻是無法完全治癒,只能控制的報告;也有人是知道自己身體出狀況,但覺得影響不大,因此選擇不就醫,但空污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到最後終於選擇就醫時,已經無法治癒。對於這些患者,希望能透過宣傳或勸導的方式,讓人民定期至醫院健康檢查,並在檢查後,發現有早期症狀發生時,即早接受治療,以防止病情惡化到無法控制。
另外,受限於資料來源,我們只能考慮分析每年,如果未來可以結合健保資料庫,也許可以做更完美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