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上,訪問員會被指示在一個特定範圍內,或在特定路線上,邀請他們遇見的第10個人填寫問卷,如遭拒絕,則會邀請之後遇見的第10個人,如此類推。但是,由於在3種不同類別的示威中,參與者有不同的流動方式和空間分布,因此需要按照現實情況調整抽樣方法:
- 大型遊行(類型I):研究團隊首先把遊行路線劃分成數個區段,並在沿途設置臨時終點。訪問員被分派到各個區段,並跟隨遊行人士前進,直到臨時終點為止。在各個區段內,訪問者會按照抽樣原則進行問卷調查。
- 大型集會(類型II):研究團隊把集會空間劃分成數個區域,訪問員被分派到各個區域,繞圈步行,並按照抽樣原則進行問卷調查。
- 流動性集會(類型III):抽樣方法與類型II基本相同。可是,由於這類別示威的高流動性,研究團隊的現場指導人員會按實際情況,重新安置訪問員,並按照抽樣原則進行問卷調查。
在所有現場調查中,研究團隊都有2至3名指導人員。訪問員數目由10人至25人不等,按每次示威預期參與人數而定。訪問員使用了Whatsapp的實時位置,方便指導人員了解各人位置,以及隨時作出調配。
現場團隊分別使用網絡問卷及紙本問卷進行調查。問卷調查一般會先使用網絡問卷,受訪者可以用手機掃描QR code,然後自行填寫問卷。如果受訪者拒絕使用網絡問卷,訪問員會提供紙本問卷,讀出問題並紀錄回應。以紙本問卷進行的訪問一般需時10分鐘。拒絕填寫問卷的人數亦會被紀錄。
使用兩種問卷類型的原因是:1)希望能儘量收集更多樣本量,2)確保樣本能充分代表整體遊行人士的特性。使用網絡問卷能有效達成第一個目標。由於時間所限,研究團隊無法組織更多訪問員,能收集的樣本量因而有限。因此,如何透過一個小型團隊去最大化樣本量,是團隊的挑戰。透過網絡問卷軟件Qualtrics,受訪者能自行填寫問卷,節省紀錄問卷回應所需的人手,從而增加可收集的樣本量。
網絡問卷有一定的限制。首先,相對不熟悉科技的人有較大機會拒絕問卷邀請,即使他們在訪問員的協助下開始問卷,他們亦未必能完成問卷。其次,由於在目前的政治氣候下,示威正變得更具風險,受訪者可能憂慮透過個人手機填寫網絡問卷會招致法律或政治後果。這兩個限制可能會系統性地把部分示威者排除在調查對象以外,導致反應誤差(response bias)。最後,網絡問卷需要穩定的網絡訊號。在大型示威中,網絡訊號可能因使用人數龐大等因素而受到影響,變得緩慢及不穩定。
因此,團隊同時使用面談式紙本問卷,以對應網絡問卷的不足之處。紙本問卷一般需時更長,但好處是不會排除任何不熟悉科技或害怕留下數碼足印的人士。顯然地,紙本問卷亦不受訊號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相比網絡問卷,紙本問卷的好處是能確保問卷樣本能代表整體示威參與者。
訪問員會在現場調查完成後兩日內,透過網絡系統紀錄問卷數據。表格10同時顯示了透過兩種不同問卷方式收集得來的樣本數目。基本上,透過網絡問卷收集的樣本是較年輕、教育程度較高,顯示使用科技進行研究的排除效應。如果這些人口特徵差異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statistical significance),整體樣本將會按紙本樣本所得人口特徵進行加權處理。由於紙本樣本較能代表整體示威人士,此做法能平衡樣本量最大化,以及樣本代表性的需要。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方法問題是研究的選樣誤差(selection bias)。選樣誤差是訪問員在有意或無意下,系統性地排除個別特徵人士參與調查的結果。例如,年輕的訪問員可能較傾向邀請年輕示威者完成問卷;訪問員亦一般傾向與看似友善的人交流。Walgrave和Verhulst(2011)指出,其中一個有效減輕選樣誤差的方法,是由現場指導人員「定點」挑選受訪者。這做法能減少訪問員按個人偏好抽樣,確保問卷調查嚴格按照抽樣方法進行。雖然我們同意這做法的好處,但在近期的香港示威中,這做法並不現實。首先,這做法需要大量的指導人員,但在有限時間內團隊無法組織大量人手。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大型示威往往有數以萬計人士參與,「定點」挑選的做法基本上難以實現。
因此,團隊決定交由訪問員進行選樣。為確保訪問員跟隨抽樣原則,團隊在每次現場調查前為訪問員提供了訓練,向他們簡述研究問題及抽樣過程。與此同時,團隊要求每位訪問員每小時最多只能收集10至15個樣本,以確保受訪者是散佈在示威現場不同位置,而不是以團體形式參與研究。
研究範圍內的示威活動基本上依從了上述的調查方法,但7月27日的元朗遊行是例外。有別於其他示威,元朗遊行並沒有獲得警方的不反對通知書,而且它是因應7月21日晚上元朗西鐵站白衣人無差別襲擊事件而舉行的活動。礙於安全考慮,團隊轉換了調查方式,以「後續問卷」來取代。方法是派四位有經驗的調查員在遊行路線上,派發印有連結網上問卷的QR code的傳單。當日,調查員總共派發了大概1800張傳單。以隔日的中午作為截止時間,團隊一共收集了235份有效回應(約13% 回應率)。
從元朗遊行的現場調查中,團隊發現派傳單邀請示威者完成「後續問卷」的方式,或許能夠減低調查員可能因挑選訪問對象而造成的選樣誤差,原因是派傳單比面訪的接觸面更廣,被系統地排除的示威者會更少。因此,我們在8月4日的將軍澳遊行和西環集會,繼續採用這個方式。結果發現,派傳單能夠有效地增加樣本量。
最後,大型遊行和集會往往有由較「勇武」的示威者進行的後續行動,但調查的對象限於參與和平遊行和集會的人士。在幾次流動性集會中,則可能有前線包圍政府建築物的行動,為保護訪問員的安全,團隊建議訪問員不要在最前線進行調查(如6月21日的調查,訪問員有在警察總部外面進行訪問,但未必能夠訪問到站得最接近警總大門的示威者)。同時,激進示威者往往較為緊張,亦有較多保護裝備。相比「一般」示威者,他們較可能拒絕問卷邀請。因此,整體而言,激進示威者在調查樣本中所佔比例,應稍低於他們在所有運動參與者中實際所佔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