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現場調查報告

12/8/2019

引言

自2019年3月起,就著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逃犯條例修訂》,香港社會爆發了一系列的大型示威遊行,規模和頻密程度前所未見。研究團隊自6月9日民間人權陣線舉行的「守護香港反送中」大遊行起,在各個遊行示威(下稱:反修例運動)進行現場問卷調查。

團隊成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立峯教授、嶺南大學政治學系袁瑋熙博士、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鄧鍵一博士和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鄭煒博士。研究和支援工作則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統籌進行。在此特別鳴謝梁家權博士、王詩敏小姐、謝梓楓先生、梁洛宜小姐、佘思盈小姐、植敏欣小姐和鍾曉烽先生的協助,令研究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詳細的研究方法設計可參考「調查方法」一章,以下是調查數據報告(但由於數據量非常龐大,此報告只能包括部分較基本的研究結果)。

如要引用此研究報告,請依照以下格式:

  • 李立峯、鄧鍵一、袁瑋熙、鄭煒,《「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現場調查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2019年8月
  • Francis L. F. Lee, Gary Tang, Samson Yuen, and Edmund W. Cheng, "Onsite Survey Findings in Hong Kong's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s",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Surve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ugust 2019.

樣本量

截至8月4日為止,團隊一共進行了12次現場問卷調查,一共收回6,688份問卷,不計算情況特殊的7月27日元朗區遊行,整體回應率為87.6%。

摘要

  1. 綜合各示威活動,「反修例運動」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大部分介乎20歲與30歲之間。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偏高。自稱屬中產階層的參與者比自稱屬下層階級的參與者多,但在個別示威行動中,兩者比例頗貼近一半一半。
  2. 示威者的政治光譜廣闊。「溫和民主派」是「反修例運動」的中堅力量,其次是廣義的「本土派」。值得注意的是,自稱「中間派」或「無取向」的參與者,佔樣本比例亦不少。
  3. 「全面撤回逃犯條例」和「表達對警方處理示威手法的不滿」一直是示威者參與運動的最重要原因。相比下,「要求主要官員下台」並非他們的主要訴求。值得留意的是,「爭取香港民主發展」在七月起亦成為了相當重要的參與原因。然而,警權問題及政府未有完全撤回修例,始終是示威者持續參與的主因。
  4. 如果政府除了「暫緩」立法之外不再作任何讓步,約八成示威者認為應該繼續抗爭。當中有一半認為應把「行動升級」,另一半認為應「維持現有抗爭形式及規模」。「暫停運動」則明顯是不受歡迎的選擇。
  5. 有多於一半的示威者曾經參與2014年的雨傘運動,而雨傘運動和六四悼念活動是大部分人第一次的社運經驗。然而,這次「反修例運動」,亦是不少示威者的首次社運經驗。
  6. 在6月期間,有一半的示威者認為「和平、理性、非暴力的示威已經沒有效用」,越來越多的示威者認為「激進的示威手段可以令政府聆聽民意」。與此同時,認同激進手段令社會上其他人反感的受訪者亦大抵佔多數,說明示威者並非沒有考慮過社會上其他人對示威的觀感和印象。
  7. 在反修例運動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是一個主要的口號,意指支持溫和和激進抗爭手段的示威者都各有自己的角色。數據亦顯示了示威者有很大程度上的內部團結。大部份示威者認同「和平集會和衝擊行動互相配合才可以達到最大效果」。在七月期間,他們對「在政府一意孤行的情況下,抗爭者使用武力是可以理解的」這個說法,認同感亦明顯呈現上升趨勢。

後續調查

研究團隊誠邀您參與我們的後續調查群組,讓團隊繼續了解香港市民的政治和社會參與。有興趣參與的話,請填寫以下表格,並且確認資料無誤,我們會稍後聯絡你。一切個人資料將會嚴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