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科學班與資優班被視為培育頂尖學生的重要場域。然而,這群在高中階段脫穎而出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卻並非全然順利。 2021年3月,一場以「資優生轉銜與適性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匯聚了來自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等北部名校的資優班與科學班導師。他們從教學現場出發,深刻描繪出學生從「資優」走向「適性」這條路上,所面臨的斷裂與掙扎。
談到資優學生,教師們口中的形容詞五花八門:聰明、邏輯好、學習快、動機強烈,在這些優勢能力背後,往往也隱藏著人際互動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弱勢之處。來自建中的老師分享,有學生具有亞斯伯格症,思考敏捷卻難以融入團體;也有人談吐思維跳躍,導致旁人與他溝通較吃力,上述狀況都可能讓同儕、老師對其態度有所誤解。「這些孩子其實只是需要引導。」現場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進入大學後,那些曾在高中受到規範與協助的學生,忽然置身於一個高度自主、缺乏系統性支持的環境,「我看到很多原本在高中表現很好的孩子,在大學反而適應不良。」若進入大學後,有特定人員能協助學生適應、銜接新環境,將會非常有幫助。
「基礎科學是科學班設立的初衷,但真正進入數學、物理系就讀的學生卻少之又少。」老師們不諱言,實際上多數學生最終仍選擇就讀醫學、電機、資訊等應用導向科系,學生與家長選擇科學班的動機,往往是看中其資源與升學優勢,而非出於對科學的興趣,許多語文能力較不足的學生以科學班作為進入名校的跳板,升學導向凌駕於學術興趣,顯示目前選才與培育制度還有調整空間。
這讓人不得不思考:我們是否真的為這些孩子打開了探索的可能?還是只為他們設下一條升學的高速公路?
適性的引導
教師們普遍認為,提供多元學習資源與探索機會是促進學生適性發展的重要關鍵,包括舉辦學術性營隊、設計跨領域課程、安排學者或專家講座等,都能激發學生潛在興趣,增加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老師在教育現場中觀察到資優生其實是渴望學習知識的,若能持續提供類似機會,有助於學生找到學習方向與志向。
多位教師指出,在科學班、數理資優班以數理為主的招生制度和課程安排下,許多學生存在語文能力不足的情況,包括閱讀英文文獻困難,成為對興趣領域深入探索的障礙,甚至在升學階段因國文、英文成績未達標而被篩選掉,進入大學後,口頭報告、書面溝通、研究發表等亦須語言能力,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學術探索,也對其信心與未來選擇造成影響。
「一個數學極強的學生,卻因國文成績不夠高被淘汰,真的很可惜。」教師建議,選才制度應採取多元評量方式,校方亦可提供語文補強課程,避免語文門檻成為學生進入理想校系的阻礙,北一女科學班老師提及目前臺大數學系申請已取消國文均標的門檻。夏教授分享特殊選才過程中有筆試與口試,大學端可更深入的了解與審查學生的能力與狀況,期望看見學生具有持續思考、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特質,臺大數學系該年錄取8位學生,目前已向校方申請將名額提升至12到16名,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學生透過此管道進入。
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的斷層
高中數學與大學數學在內容與思維方式上落差甚大,高中因考試而著重解題速度與技巧,未曾理解定義背後的邏輯,比如「為什麼定義a的零次方是1?」鮮少學生能回答出來,而大學則強調邏輯推演與抽象理解,這讓許多學生在大學階段難以適應,甚至質疑自己是否適合念數學系。有教師建議,大學在招生說明時應更清楚表明課程期待與能力要求,協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心理準備與學習策略,並可在高中階段透過專題研究或先修課程,讓學生提前接觸大學數學的內容。
在推動高中數學專題研究的實務中,教師普遍面臨人力不足與指導資源有限的問題。多數學生因為缺乏入門指導,數學領域大多數只能選擇組合數學作為研究題材,導致專題內容過度集中且缺乏多樣性,一方面高中老師專精領域受限,一人指導多位學生也分身乏術,一方面學生在特定領域的知識尚不足以進行研究,推薦學生可以嘗試自行研讀實驗本等教材。。
北一女中的老師提到,她曾帶學生主動聯絡大學教授,但常常石沉大海,另一位老師建議建立高中與大學之間的合作管道,媒合學生有興趣的主題與相對應的領域專家、教授,讓師資的獲得不再靠個人人脈或運氣,亦鼓勵大學教授可撰寫淺顯易讀的入門文章來引領學生,也有老師建議活用退休教授、研究助理或碩博士生作為潛在指導資源,以制度化方式搭建穩定的支持網絡。
現場老師指出,女性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出現自我懷疑,即使能力、細心程度、學習態度不亞於男性,仍可能因缺乏信心而不選擇數學相關科系或競賽表現不理想,部分原因來自競賽訓練起步較晚、社會刻板印象與榜樣缺乏。
座談中有教師建議,應設計女性保障名額、舉辦女性數學家講座或觀影活動,以建立榜樣與提升動機和認同感,讓學生相信自己在數理領域亦能大放異彩。
打造教育體系間的合作橋樑,重構支持系統
座談會中,教師們從教學最前線出發,點出資優生的優勢,也表明學生面對環境轉變時可能顯現的弱勢與不足,他們普遍展現出強烈的學習動機與抽象思考能力,然而,在語言表達、人際互動與適應上的挑戰,亦同樣真實存在。當升學導向與學術興趣出現落差、當語文能力成為學習與升學的障礙、當制度缺乏資源媒合與適性引導,原本「資優」的光環也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
老師們提出了具體的觀察與建議,從強化語文表達能力、補強高中與大學之間的銜接機制,到拓展學習資源、專題研究的指導老師媒合管道,並關注女性學生在數理領域的信心和參與。這些呼聲不只是為了解決眼前困境,更是期望制度能看見每一位學生的潛力與限制,在升學之外,給予他們多一點探索、試錯與被理解的空間,幫助每一位學生,從資優走向適性,走得穩,也走得遠。
「高中數理資優生入大學後適性與轉銜輔導計畫」透過此次北部焦點座談會,了解高中現場教師所見學生遇到的狀況和需協助之處,以制定相應措施來改善學生境況。
【計畫實施後續發展追蹤(2025.06)】
計畫主持人臺師大數學系林俊吉教授於2025年初至北一女中演講,不僅藉此讓學生得知有此計畫可在升大學後獲得協助,也能實際接觸高中生,同時分析如今女性高中生在數理方面的學習困擾因素,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目前於每學期間辦理數學沙龍,邀請其他科系的教授、研發人員、企業內部人員等作為講師,各科系學生皆可報名聽講,不限資優生、不限數學系,以拓展學生的職業視野,並理解數學專業能應用的層面其實很廣,亦有心理師演講協助增進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暑期則是規畫工作坊、媒合實習機會,提供職場技能的實務訓練,增進專業知識,也提升人際互動能力。
此計畫陸續訪談多位高中時期就讀數理資優班的大學生,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社會問題的專家、教授,除了讓計畫人員知曉數理資優生實際的需求外,也留下他們鮮活的生命經歷,作為往後眾多學子可參考的對象,現已整理出訪談資料,並設計數理資優生大學生活適應檢核表,未來學生可透過檢核表了解自身的適應狀況,結果顯示需協助之處亦會提供相應的學長姐經歷,填表者可參考他人經驗調整適應方法。本計畫期望從大學端著手,幫助學生在進入大學後適應環境,並釐清未來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