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景孟,號墨莊,安徽涇縣人,清朝官員。
生於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四 日(1776 年 5 月 1 日),卒於道光十二年閏九月十四日(1832 年 10 月 7 日),得年五十七歲,嘉慶十年(1805年)乙丑科進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元年(1821年)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胡承珙潛心經學,著意《毛詩》,廣證博考以求本意,著有《毛詩後箋》。
《清史稿》二十四年(1819年),授福建分巡延建邵道,編查保甲,設立緝捕章程八條,匪徒斂跡。道光元年 (1821年),因廉能調署臺灣兵備道兼學政加按察使。緝獲洋盜張充等處置於法。然因綜理萬機,事無鉅細,必親身為之,遂積勞成疾。道光三年(1823年) ,因病乞假歸里。 道光四年十月十二日(1824 年 12 月 2 日)離臺。台灣素稱難於治理,胡承珙大力推行清莊彌盜之法,整肅有道。自胡承珙離任後,彰化、淡水即發生械鬥之事。
《毛詩後箋》-關於《詩經》《毛詩》的詩經學重要著作,可惜二十九卷《魯頌·泮水》後病歿,未能成書。後其子請陳奐補作。
《儀禮古今文疏義》-為《儀禮》為核心,綜合歷來研究學者的註解,對《儀禮》的文字、訓詁、禮制演變以實證方式解釋經義。
《爾雅古義》-研究《爾雅》的相關作品,以清代的考據方法,綜合歷代註解,並考證詞義的源流及變化,並對前人的註釋錯誤及牽強之處加以駁正。
《求是堂詩文集》-為作者的詩文總集,本詩便取自其其中第十七卷《東瀛集》,本篇為其在台時間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