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壯麗大地上,有一首詩記錄著歷史的傷痕與英勇的足跡。
詩人呂敦禮,以筆鋒銳利的詩句,描繪了一段與台灣歷史密切相關的往事。
大甲行過又大安,
雙流中峙好岡巒
遙望台灣中部,大甲溪與大安溪蜿蜒流淌,兩溪之間的山巒綿延不絕。其中,一座名為鐵砧山的山丘矗立其間,彷彿守護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記憶。
鐵砧山並非普通的山岳,它與台灣的鄭氏開拓史密切相關,見證了許多英雄的足跡。在這裡,鄭成功的傳說流傳至今,他的故事,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
「雙流」: 大甲溪、大安溪
「山巒」: 鐵砧山
百年遺恨傷亡國,
一代孤臣此駐鞍。
看著這片山河風光,憶起那段百年來仍令人傷感的亡國遺恨,鄭氏將領與其部下曾在此地駐馬停留。
鄭氏家族的反清復明夢碎,這段歷史成為後人追憶的「百年遺恨」。當年的英勇抗爭,如今只剩孤臣的駐足與感嘆,英雄的馬蹄聲在歷史的回音中逐漸遠去。
闢地有功民愛戴,
回天無力涕汍瀾。
當年的鄭成功在台開墾土地,立下許多功勞,深受百姓的愛戴,然而終究無力挽回清朝進逼之局勢,只能悲痛地流淚,我站在此處也感受到了那份悲傷。
呂敦禮成長於一個重視文化與儒學的家庭,家藏書籍豐富,他在1893年考取生員,1895年乙未戰爭後曾短暫離台避難,回台後專研學問,並成為「櫟社」詩社的創始成員之一。
他因病去世後,他的詩集《厚庵遺草》成為後人懷念他的見證。
在這首詩中,他不僅緬懷歷史,更寄託著對台灣命運的憂思。鐵砧山、劍井、鄭成功、明鄭與大肚王國的衝突,這些歷史痕跡交織在一起,彷彿在向後人低語,提醒著我們:這片土地曾經歷過多少血淚與奮鬥。
這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段記憶、一首時代的哀歌,也是一位詩人對家國情懷的真摯抒發。
無論是劉國軒還是楊祖,都是鄭氏王朝的將領,而鄭成功作為代表人物,使得民間傳說與供奉等皆以其為主,由此可知時代英雄對於民間之重要性,延續至今的是人民的回憶與心中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