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敦禮 / 數位物件授權:PDM / 建檔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1871-1908 (年37)
字鯉庭,號厚庵
清臺灣縣三角莊(今臺中縣神岡鄉三角村)人
筱雲山莊主人呂汝玉長子
櫟社的創社九老之一
呂家渡臺祖於1771年(清乾隆 36 年)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秀篆鎮渡海來臺,起初居住於潭子瓦磘(今中市潭子區福仁里),後遷至朴仔籬庄(今中市豐原區朴子里),約1790年(乾隆 55 年)定居於三角仔(今中市神岡區三角里)。
道光年間,呂世芳(呂家14世)因累積許多資產,多年後呂家家業興盛,而呂氏遂以富有聞名,成為地方領導士紳,其位於神岡之第二公厝即為今日臺中市定古蹟「神岡呂家頂瓦厝」。
1866年(同治 5 年),呂世芳長子呂炳南為孝順慈母,且因應逐漸增加的眷口而興建「篤慶堂」,為呂家第三座宅第,其規模極大,隨著新居的落成,家族逐漸從頂瓦厝遷移自,被譽為「樓臺花木,壯麗甲於東海」,且藏書多達數萬卷,清末文人吳子光曾受邀在此任教,呂炳南於1855年(咸豐五年)創立文英社,在1869年開創文英書院,並於1877年聘請吳子光任教,孕育許多台灣文人,如:丘逢甲、林文欽、以及呂家第十六世的舉人呂汝修等,對地方教育貢獻很多。
呂炳南之子呂汝玉、呂汝修兩兄弟於1878年(光緒 4 年)整修舊宅,由吳子光題名為「筱雲軒」,成為中部文人薈萃之地,1888年(光緒 14 年)呂汝修中舉,為呂家留下一塊文魁匾。
在呂汝玉等人的努力下,呂家保存家業,兼具政、經實力,維持其地方領袖之地位,且由於呂家富有,又結交許多文人雅士,筱雲山莊當時紳士雲集,名聞遐邇。
(圖源: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圖源: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為中部地區目前尚存的第一代客屬移民建築,建造年代早於摘星山莊、筱雲山莊等,對地方家族發展、早期開墾歷史、臺灣傳統民宅發展及建築、原鄉地關係之研究,皆有重大意義與價值。
(圖源: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筱雲山莊至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的歷史,建築採中軸對稱的四合院制,除了清代建築的本體之外,四周亦有日治時期之建築,且保留初建時期的模樣,民國88年,台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97年6月24日,公告南庭洋風日治建築的筱雲別館併入古蹟本體;民國99年12月20日公告筱雲山莊北庭建築也列入古蹟本體。
呂敦禮兒時與林朝崧為共同學習之好友,後娶霧峰林家林月嬌(林朝崧之姪)為妻。
呂琯星娶霧峰林家林金鵬。
霧峰林家林津梁娶呂婉如。
霧峰林家林垂明娶呂雨。
(圖源:維基百科)
櫟社
創立背景:
日本帝國在鎮撫武裝反日運動的同時,具有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文人希望尊重漢文化,並拉攏臺灣士紳成立詩社,成為詩人寄託心境、抒發民族意識的場所,櫟社以激勵民心、推動溫和不流血的台灣民族運動為目的。
而櫟社由林朝崧等人共組,是臺灣日治時期成立時間長、規模大、影響力強的三大詩社之一。
呂敦禮之詩集
作者平時致力於實用之學,喜愛與詩友唱詩,病逝後其父呂汝玉為其收集散逸之詩稿,並委林朝崧、陳槐庭編輯,傅錫祺校正,1910年以呂敦禮之號「厚庵」為名,由台灣新聞社印刷出版《厚庵遺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