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原為明朝將領,其父鄭芝龍原受明朝冊封,後降清,鄭成功選擇抗清,以「反清復明」為旗號。1661年,他率領大軍渡海攻台,成功擊敗荷蘭人,建立明鄭政權,以台灣為基地繼續抗清。
然而,鄭成功不久後病逝,由其子鄭經繼承後,政權雖然持續抗清,但內部鬥爭頻繁,對清朝的戰事也逐漸失利。1683年,鄭經之子鄭克塽面對清朝施琅大軍的來襲,無力抵抗,最終投降,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
1661年,明鄭建立了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
然而,這並非所有原住民的期待。鄭成功的軍隊因為需要大量的後勤補給作為反清復明而推行兵農合一的寓兵於農政策,大量開墾土地,原住民族生活環境因而受到影響,加深了與當地部落的衝突,大肚番王發起的反抗便是其中之一,1670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率軍攻打大肚王國的重要部落——沙轆社,這場戰役極為慘烈,僅存少數倖存者,歷史上稱此戰役為「沙轆社之役」。
這場戰役反映出明鄭政權與台灣原住民的複雜關係。儘管明鄭是以「反清復明」為目標,但在台灣的統治過程中,也難以避免與原住民的土地糾紛與武力衝突。這段歷史不僅凸顯了台灣在政權更迭時期的動盪,也展現出不同族群之間的衝突與改變。
永曆15年(1661年),鄭成功軍隊到各地屯田,楊祖奉命來到大甲向原住民徵糧,端午節時大甲原住民反抗,楊祖身亡,鄭成功軍隊於戰敗後留下掘井遺跡,而軍令來自鄭成功,因此劍井被視為明鄭遺跡。
劍井傳說
鄭成功的故事,還留下一則廣為流傳的傳說:
據說他的軍隊曾途經鐵砧山,當時天氣炎熱,士兵與戰馬因缺水而筋疲力竭。鄭成功拔出寶劍,插入地面,向上天祈禱,奇蹟似的大地裂開,一道清泉湧出,解救了軍隊的危機。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神蹟,稱此井為國姓井,又稱「劍井」。
1893年,當地父老為此井鑄刻國姓井字樣,1953年重修,並由監察院長于右任親書「劍井」二字,立石為誌。這口古井,見證著台灣的歷史,也成為後人瞻仰鄭成功的聖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