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臺中觀光旅遊網)
大甲溪發電廠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為台灣最重要的水力發電據點之一。1950年代起,台電陸續在大甲溪上游興建德基、青山、谷關、白冷等電廠,建構完整發電系統,對戰後經濟發展及民生用電供應奠定基礎。這些設施不僅展現台灣早期電力工程規模與技術實力,更留下豐富歷史足跡。廠區內部如白冷宿舍群、冰品部,為當年電力人員的生活空間,而今已列為歷史建築,透過保存及維修,重現當年風光。此外,發電廠座落於泰雅族部落區域,長期與部落族人互動,見證原住民族參與國家建設歷程,亦成為能源與文化交會的場域。近年台電推動生態友善設施,設立魚道、生態步道與教育展示空間,令發電廠兼具電力生產與環境保育功能,成為自然、歷史與文化兼容並蓄的綠能典範。
大甲溪生態園區不僅是能源與自然結合的示範場域,更是深具在地文化底蘊的空間。園區位於泰雅族傳統領域內,早期因大甲溪發電系統的開發而形成電力聚落,見證原住民族與國家建設的共生歷史。透過與當地部落合作,開始了原民導覽、泰雅編織、藤編與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能透過互動接觸部落文化與生活智慧,認識族語、圖紋與祭儀背後意義。此外,園區內的日式宿舍群與白冷冰品部等歷史建築空間,亦保留戰後發電廠員工的生活痕跡,展現技術與人文交織的特殊聚落樣貌。園區同時結合大甲溪流域地形,設置步道、魚道觀察窗與生態解說牌,遊客在親近自然同時,理解水力發電與環境保育如何共存。
(圖源:台中市觀光旅遊網)
(圖源:維基百科)
白冷吊橋橫跨大甲溪,最初於1960年代建設,作為連接兩岸的交通樞紐,改善當地居民的交通便利性。隨使用年限增加,1990年代結構漸漸老化、出問題,同時對部分車輛設置通行限制。2000年後,白冷吊橋經加固與改善,橋樑重新開放機車通行,繼續服務當地社區及遊客。如今,白冷吊橋不僅是交通工具,周圍的生態廊道與原住民料理餐廳吸引大量遊客,成為前往谷關風景區的中繼站,探索自然與文化的起點。
(圖源:農業部農田水利署)
白冷圳建於1932年,為日治時期「大甲溪水力電氣工事」的一部分,主要為白冷發電廠提供水源,為台灣早期高效水力發電系統之一。隨時代變遷,白冷圳不再是主要供電設施,但其工程與歷史價值依然珍貴,於2006年登錄為台中市歷史建築。白冷圳現今融合生態保護與歷史教育,成為鳥類與兩棲動植物棲息地,同時設有步道與解說,感受自然與歷史交織的魅力。附近還有當地知名的白冷冰棒及劉家白冷肉包,等你來嘗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