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8 4-2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4-2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个记录时间的方法,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是一个“节气”,“节”指的是一段时间,“气”指的是天气,“节气”合起来,就是指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有15天,一年共有360天。这种平均划分一年的方法,与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日历非常类似。 每年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现在日历的日期大致相同:上半年的节气在每个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则在每个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中国人还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来帮助大家记住所有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niàn一,下半年是八廿niàn三。
古代中国人非常有智慧,他们发现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日影的长度,他们确定了日影最短的一天是在每年的6月22日前后 ,称为夏至(Summer Solstice)。“至”是指“最” 的意思。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是正午的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高的一天,所以这一天的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而日影最长的一天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称为冬至(Winter Solstice)。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正午的太阳在天空中位置最低的一天,所以这一天的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长。古代中国人还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或者夏至时刻,确定了一年的长度大约是360天。此外, 他们还确定了春分 (Spring Equinox)是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秋分(Autumn Equinox)是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 ,“分” 是等分的意思,表示每一年的这两天,全球任何地方,白天和黑夜长度相等,都是12个小时。
中国的24节气,也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从每个节气的名称,就可以知道在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内天气的变化规律。例如雨水(2月19日前后) 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小暑(7月8日前后) 和大暑(7月23日前后) 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小雪(11月23日前后) 和大雪(12月8日前后) 表示进入降雪季节;而小寒(1月6日前后 )和大寒(1月21日前后) 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https://images.app.goo.gl/aMBRDN9x6mnwU3Fy5
在一个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是当时中国人独创的时间体系,和今天全世界通用的日历差异很小。这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时间体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直到今天,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但中国人仍然重视24节气,将它作为指导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节日庆祝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