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介紹:高中輔導團轉型為「高中課程素養中心」,由教育局長擔任總召集人,學務管理科長擔任執行秘書,成員有召集人課程督學、縣立高中校長、教務處主任及組長、縣高師資之外更邀請國立學校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兼任課程輔導員。整合中央與府內各計畫人力與經費,積極規劃教師專業發展、連結區域聯盟及大學端資源挹注,共同推動高中新課綱及各項課程與教學重點政策。
團隊介紹:高中輔導團轉型為「高中課程素養中心」,由教育局長擔任總召集人,學務管理科長擔任執行秘書,成員有召集人課程督學、縣立高中校長、教務處主任及組長、縣高師資之外更邀請國立學校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兼任課程輔導員。整合中央與府內各計畫人力與經費,積極規劃教師專業發展、連結區域聯盟及大學端資源挹注,共同推動高中新課綱及各項課程與教學重點政策。
課程名稱:曲式拼圖樂:在雙語教室中重構《如果可以》
課程簡介:
本課程結合音樂素養與英語語言學習,選用學生熟悉且喜愛的中文流行歌曲《如果可以》為素材,帶領學生認識流行音樂中常見的 Verse–Chorus Form曲式結構。
課程由中師主授,並與外籍教師協同教學,透過英語閱讀、關鍵詞彙導讀、段落辨識與討論,營造沉浸式語言環境,讓學生在音樂與語言雙軌學習中建立理解與表達的能力。
實作環節中,學生運用 GarageBand 完成「樂曲拼圖」任務,聆聽音樂片段並進行命名、排序與重組,最後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作品,並以中英雙語呈現成果,展現創意、語言與音樂能力的整合性學習歷程。
課程名稱:Mapping Campus Air Quality (校園空氣品質製圖)
課程簡介:
本課程為雙語實驗班的國際交流活動,參與對象為來自東馬來西亞(沙巴與沙勞越)14至21歲的混齡學生團體以及本校雙語實驗班高二學生共36人(含一位日本籍交換學生)。課程設計延伸自高二上學期區域地理單元「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以「空氣品質」為主題,呼應臺灣與東南亞各國近年共同關注的環境議題,並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SDG 11「永續城市與社區」與SDG 3「良好健康與福祉」。
課程分為三個部分:(1)議題導入與背景分析:透過臺灣與馬來西亞一年不同月份的空氣品質統計圖表,引導學生連結生活經驗,認識PM2.5的定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兩地主要的PM2.5來源。
(2)實地數據蒐集:學生分組使用 GPS 與空氣品質檢測儀,於校園各指定位置量測 PM2.5 數據。(3)地圖製作與資料分析:學生根據自行蒐集的數據,運用 GIS 軟體繪製校園空氣品質地圖,進一步觀察校園中空氣品質相對較差的區域,並嘗試推論其可能成因。
本課程融合地理知識、科技工具與國際交流,強化學生跨文化溝通與永續議題思辨能力。
課程名稱:《半導體原理與製造概論》
課程簡介:
1.瞭解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及其全球重要性。
2.認識半導體元件(如二極體、三極體)的基本運作原理。
3.透過實驗操作,進行測量與分析半導體特性的體驗。
4.認識場效應電晶體(FET)的演進及其技術關鍵。
5.討論半導體產業在科技與社會議題中的影響。半導體原理與製造概論。
6.本課程鏈結臺大竹北分部「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之實驗室參訪及掌中光譜儀實作活動。
課程名稱:「AI視界我的超現實自畫像」
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探索「超現實主義」藝術開始,連結個人的生命故事,並應用AI繪圖工具,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在藝術與現代科技的交織中,完成自我發現與藝術實踐。
首先,學生認識超現實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作品中的象徵意涵及創作手法,如比例轉變、物件置換等,並透過賞析理解如何運用視覺符號傳達情感。接著「我的生命故事」單元,學生透過牌卡引導、自由塗鴉與書寫,回溯個人經歷,提煉具象徵意義的元素與主題,為自畫像奠定深刻內涵。
運用「AI繪圖藝術」,學習撰寫AI指令,將個人故事與超現實元素融入圖像生成。此環節培養資訊素養與科技應用能力,並藉AI輔助,快速將想法具象化,激發創作靈感。
最終融合所學手繪創作,展現個人風格,透過Padlet分享,並利用Virsody進行線上3D虛擬畫展,體驗完整的創作與展示歷程。
課程名稱:「用聲音地圖打造學習歷程」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聲音地圖」為核心,帶領學生從環境聲音出發,探索聲音的特性並建立「用耳朵觀察世界」的能力。在學校遷移之際,學生將共同記錄並製作舊校區的聲音地圖,將熟悉的環境聲音轉化為珍貴的回憶與紀念。同時,透過這項活動,學生將學習如何整理與呈現學習歷程檔案,為未來的學習與成長留下有價值的紀錄
徐苡瑄 課程督學
學歷
◆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專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在職進修碩士專班
經歷
◆ 新竹縣政府教育局(2023.08~迄今)
◆ 新竹縣立六家高級中學
◆ 國立臺南大學附屬高級中等學校
◆ 臺北市立木柵高級工業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