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起床,迎接第三天的清大營隊行程。出門仍舊是熱的無法抵禦,那是被溽暑襲擊的熱天新竹。
一整天的規畫表上,大大的分子遺傳學,聯想到黃禎祥教授的演化樹繪製,定又是個刺激萬分的一天。
課程依舊是一如既往的與鳥類有關,但我們今天不談外面那花花野野鳥類,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鴨。
但是在這之前,我們先觀察了在昨天的實驗中的各種「精彩豐富」培養基,小白點一粒一粒綴飾在培養基的表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蔚為奇觀。
三種鴨,北京鴨、(紅面)番鴨、土番鴨,作為普通市場上能見到的新鮮肉鴨,抑或是做為產蛋鴨,在生活中息息相關,最明顯的莫過於冬天避寒該吃的薑母鴨了──那原本是從番鴨做來的──後來由於口感太過堅硬,對於一向追求極致口感體驗的台灣人民們,他們哪能嚥下這口氣,於是,在經過不少次培育之後,終於在公正番鴨與褐色母菜鴨或改鴨隻雜交產物出現了最為delicious的土番鴨,逐漸取代遠本的番鴨成為新一代台灣薑母鴨市場霸主。
於是,今日的課程就以上述提及的三種鴨進行期待已久的DNA遺傳鑑定。我們共取三種樣,Pk、Ml、Ms還有作為遺傳標定物的N.C.來進行跑膠。這可不是什麼難事,在神通廣大的助教以及隊友們的加持下,我們很順利的將這些樣本DNA送進了電泳槽跑膠。該說困難的,應該是與教授面對面的雙向溝通,來回交詰的QA時間。一組至少一問,從這之中,除了能更深入的了解遺傳學與鳥類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也可以豐富探索馬來西亞當地的人文風土民情與教授的回憶錄。
在最後的課程結束前,展示了各組實驗結果,我們這組的疑似是DNA樣本濃度部分過低,導致成果表現不彰,似乎是預言了隔一天的蛋白質實驗結果,但是在這過程之中也收穫了許多相關知識,增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