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畫緣起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自2012年起,即以「合作找幸福」為主軸,每一年都舉辦合作社推廣講座,2023年恰逢本社共購運動三十年,特邀集相關團體擴大舉行,期許合作社運動在台灣更進一步。
ICA國際合作聯盟在2022年七月慶祝國際合作社日100週年,提出『合作社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該主題與十年前聯合國國際合作社年的口號相呼應。該主題指出當前佔主流的經濟模式無法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秘書長多次警告,世界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人類今天做出的選擇可能導致全球秩序的崩潰,也可能是世界永續發展的突破。
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全球化,加劇了氣候變化以及水資源短缺、饑荒、塑膠海洋…等問題,所有的數據,都讓我們樂觀不起來。特別是全球化貿易更容易將成本外部化到遙遠看不見的弱勢地區,造成不平等的剥削,永續成了我們這個世代必須面臨的沈重課題。近年後疫情時代,以及地緣政治的戰爭問題,導致太低的糧食自給率,已經是今日各國面對個課題。台灣2021『糧食供需年報』九月底公布,台灣糧食自給率再度下降至31.3% 國人食米量也創史上最低,來到43公斤。變遷中的大環境,農業合作事業亦隨之調適;主要工作可分幾個層面瞭解,如國際合作聯盟(ICA)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合作,維護農業合作社權益,確保世界糧食安全。並且與重視WTO架構下會員國遭受到的衝擊,指導國際合作農業組織(ICAO)在亞洲共同推動各項因應措施。
世界各地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另類經濟實踐,透過社群的力量來解決社會上不同需求和問題,例如發展出社會經濟、團結經濟,如工人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公平貿易、社區支持農業、社區貨幣等行動。本計劃透過『社間合作』廣邀消費者代表及產、官、學與會討論,探討台灣農糧產銷困境,找出解決之路,提升農糧自給率。
二、計畫目標
本計劃將分為兩個主軸:社間合作增強『合作力』; 提升台灣農糧自給率。國際合作社聯盟(ICA)的七大原則指引釋義一書,其中第六原則『社間合作』:合作社透過地方、國家、區域和國際的架構一起工作,最有效地服務社員,並強化合作社運動。致於跨領域的合作,2023『合作找幸福』將跟中國北京、香港,以及台灣復興農糧運動一起行動,增強合作力,找到創新與組織成長的重要連結。
台灣政府的『大糧倉方案』從2017年開始推動,雜糧種植面積不增反減,除了技術面,『合作經濟』是不是可以協助小農提升多樣化種植的可能性,有利於環境與生態的永續,將是本計劃的目標之一。
北中南三場以三個子題展開,期使透過對話與分享技術知識,促成提升農糧自給率實現:
子題1-合作農場的倡議:社區協力農業
子題2-台灣雜糧產業與糧食自給率之提升
子題3-消費合作社是社間合作的最好平台
(一)中部場-合作農場的倡議:社區協力農業
透過講座增加大眾對農業、社群支持農業及合作經濟的理解和認同
實地走訪CSA農場,並模擬創建自己的CSA農場
發起沃土運動二部曲~都市造土行動,目標徵求 30 位居住在都會的朋友參與,承諾半年之內,利用自家頂樓或陽台的空間,放置這次計畫所設計的棧板廚餘箱,以去化家中的廚餘,將其轉化為腐植質。參與的夥伴,會給予適度的木工訓練,完整的堆肥理論知識,讓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共同製作30 座棧板廚餘箱,並賦予每一座箱各自的 ID,然後,請夥伴將箱子帶回,實際操作,上線登入,並且記錄以及反應所遇到的問題。預計每季聚會一次,並於半年後,舉辦實踐成果發表,之後並逐步擴展到更多的都會家庭。
(二)北部場-台灣雜糧產業與糧食自給率之提升
了解台灣農業雜糧產業現況與困境,推廣在地生產
鼓勵消費者重視多元化的採購,提高雜糧產量
反思農糧署『大糧倉方案』政策,提出建言
(三)南部場-彰顯社間合作的共好精神
1. 串連台灣、中國、香港三地的『共購組織』,分享消費合作社作為實踐團結經濟的平台
2. 探討透過共同購買的消費力,協助與支持社群自立、社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