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宗旨
Theme
Theme
處理一門外語取決於對社會價值的掌握,文字可以負責,但也取決於對適當的句法和話語組織形式的選擇。
學習一門語言,是不可或缺的語言要素(發音、詞彙、語法、語用學…)的總和,是對自己文化之外的外國現實的感知構建,需要一個比語言學更大的觀察領域。觀察和理解日常現實、習慣和態度,意味著語言課程被視為一扇開放的大門,其空間比語法和詞典中描述的語言要大得多。
所有由個人完成的行為都帶有屬於一個社群的痕跡。行為方式和自我表達方式構成了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助於產生和接受母語和外語的意義。
因此,文化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所有級別的語言教學之本。教師要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而不是簡單地把它們並列起來。
對外國文化的學習不能被引導到語言之外,而是要準確地引導到傳達它的語言之中。文化内容不是自主的,沒有承載它們的語言,似乎很難傳達它們。
學習者對映在本國和外國語言中的文化知識的實現如下:
有利於第二外語的學習和對外國文化現實的發現,但並不影響其自身的語言根本;
允許通過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文化,並能用這種語言交流自己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允許一個人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表達自己的現實和新的現實(與目標文化、當地世界和全球化世界相聯繫);
有助於減少不理解的幅度,消除一個人在「外語」面前可能體驗到的「外來性」。
一個人可以學會行動和反應,談判和掌握各種情況的組合,但學習者「希望表達」的結果不見得等於他「能夠表達」。另一方面,他可以獲得確實的解釋能力,也就是在語言交流中識別文化的能力。一旦學習者自主「上場」並沈浸在日常生活中,一旦他成為一個面臨交流和生存需要的語言使用者,文化翻譯的能力就會被要求幫助他對文化義務作出適當的回應。
文化翻譯的在地化可以重新認識臺灣這片土地,較過去更加容易關注周遭現象,仔細觀察臺灣在地各種人事時地物、思考。再者,透過與翻譯對比找出臺灣的本土特色,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或日常生活習以為常的細節,透過與翻譯對比恍然發現其實臺灣的當然不等於外國的當然。不但突顯出臺灣的本土價値,也能夠在往後的教學現場上教導學生哪些是我們既有的文化、我們的價值觀為何,進而懂得培養包容異國文化。
因此,國立政治大學外國語文學院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認為應就「第二文化」這個議題做更深入的探討,決定舉辦學術研討會,針對以下七大主軸進行討論:
臺灣文化的外譯
多元文化的教學
多語教育與雙語政策
翻譯教學現場的問題
機器翻譯的研究與展望
語言與文化認同
新住民的語言教育政策
(發表語言將會有中文或各國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