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校園環境議題:生態、保水、綠化、廢棄物減量
生態
保水
綠化
廢棄物減量
滲透保水優先,過量地表逕流水排出
第一站:小廣場
教室屋頂採斜屋頂造型;教室南北兩側的鋪面是具有滲透保水功能的透水鋪面。因此下雨時,建築物屋頂的雨水一部分就從屋頂流下,回歸到地下保水層當中;補充地下水,以及提供做為植物生長用水
樂學樓入口屋頂採取凸起的設計,具有綠樹的意象。除了景觀視覺的功效之外,也發揮導風的功能
第二站:一樓分流回收洗手台
水源分流設計:
一樓洗手台做中水分流設計;洗手水串流滲透溝,排放至教室南北兩側的透水綠地鋪面上,補充植物生長用水,發揮綠化、降溫的功能。
而如漂白水、美術課清洗用水彩水、自然科學實驗後廢水、刷牙漱口水等排至排水管,匯集至汙水下水道,再送至汙水處理廠進行淨化。
如果水撲滿和自來水水塔放在一樓或地下,那麼二樓用水和一樓的中水澆灌,就必須額外加裝加壓馬達,使用額外的能源。
利用二樓水泥屋頂與鋼構斜屋頂之間的空間,設置自來水塔與中水回收水塔。放在高處的優點是可以運用自然位能的力量來使用自來水和回收的雨水。
第二站:一樓教室
水源分流設計:
樂學樓北側雙層斜屋頂處,裝設雨水回收給水槽;回收部分的雨水至斜屋頂內部的蓄水塔內 ;一樓的無毒洗手中水,透過洗手台的滲透溝,流入教室南北兩側的地下小型水庫。
教室兩側設有澆專用的雨水回收水龍頭,水源來自於屋頂內的回收雨水,只能以用來澆灌植物。但不可以用來洗手。
第三站:北側生態廊道 (滲透、保水、小水庫、廢棄物減量、植栽保水 )
沿著北側通道,設置帶狀的小型滲透水庫。
(一)首先進行帶狀開挖,向下挖約1.5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利用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給配,作為生態廊道的滲透保水層(小水庫),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
(三)最後依照景觀的分區設計,分區鋪設碎石層、植栽種植區,以及落葉堆放區。
這樣的作法也應用於樂學樓南側桃花心木樹下空間。可以發揮保水、綠化、降溫、廢棄物減量的功效。
第四站:幼兒園旁新建停車場 (滲透、保水、中型水庫、廢棄物減量 )
停車場:
於幼兒園旁空地,設置滲透保水的停車場。
(一)首先向下開挖1.5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利用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級配,作為停車場底層的滲透保水層(中型地下水庫),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
(三)最後鋪設碎石層,作為停車場鋪面。
這樣的作法也應用於樂學樓南側桃花心木樹下空間、草地滯洪池、草地滯洪操場、北側生態廊道等空間。可以發揮保水、綠化、降溫、廢棄物減量的功效。
第五站:綠色圍籬 (校園邊界、空間綠意分享、植栽保水設計 )
學校在102~105年之間,以透水綠廊的方式取代磚牆。
(一)首先向下開挖1.5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利用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級配,作為綠籬底層的滲透保水層(小型地下水庫),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
(三)根據用途區別,上方鋪設碎石層的區域,做為人行鋪面;碎石滲透保水層儲留的水,可以提供綠籬所需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