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 導水溝 :“排水溝”概念轉換,導水引入地下水庫
c-2 操場草地滯洪:雨量分級對策 導水系統整合 廢棄物減量
c-3 草地滯洪: 雨量分級對策 導水系統整合 廢棄物減量 地下水庫核心 豪大雨積水滯洪
c-4 社區庭院:環境共生 旱季植栽低澆灌 雨季土讓保水 洪患退水效率
c-5 綠樹步道:植栽保水 落葉堆肥 可食地景 生態共生 資源永續
第一站:東棟教室西側導水溝(碎石滲透溝,碎石滲透通道)
A.東棟教室西側的導水溝:
(一)首先向下開挖0.5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利用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級配,作為綠籬底層的滲透保水層,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
(三)上方鋪設碎石層,做為人行與透水功能兼具的鋪面
(四)滲透溝與鄰近的排水溝串接;讓地表水優先向下滲透,過量的水則經由排水溝排出。
B.樂學樓南側的滲透溝:
(一)首先向下開挖1米寬,0.4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30cm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級配,作為綠籬底層的滲透保水層,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
(三)上方鋪設10cm的碎石層,做為人行與透水功能兼具的鋪面
C.樂學樓兩側的小型水庫:
(一)首先向下開挖1米寬,1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90cm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級配,作為綠籬底層的滲透保水層,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
(三)上方鋪設10cm的碎石層,做為人行與透水功能兼具的鋪面
中型水庫、小型水庫以及滲透溝的設計圖示
第二站:操場草地滯洪 (大型地下水庫)
操場的草地滯洪池:
(一)以交錯的帶狀方式,向下開挖2.5米寬,1.6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避免砂土與碎石混再一起。
(二)接著鋪上110cm舊建築物水泥塊碎化而成的大碎塊,然後鋪上20cm厚的碎塊,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作為底層的滲透保水層。
(三)上方鋪30cm的土壤,並種植草皮。
(四)操場周邊的水溝側面穿孔連接到滲透保水層。
(五)操場西側設有兩個集水井,連接到對外的排水溝。
下大雨的時候,地表雨水首先順著操場週邊的水溝,流進草地滯洪池下方的滲透保水層,讓地表水優先向下滲透儲存,過量的水則經由排水溝排出。這樣的設計可以滲透保水、支持綠化與改善微氣候。
草地滯洪操場設計圖
第三站:草地滯洪池
操場的草地滯洪池:
(一) 以周邊帶狀串聯內部十字交錯的規劃,
1.週邊帶狀部分:向下開挖2.5米寬,1.2米深,然後鋪上一層不織布,接著鋪上80cm水泥塊碎化而成的大碎塊,然後鋪上30cm厚的碎塊,最後上方鋪設10Cm的六分清碎石。
2.十字交錯的部分,開挖2.5米寬,70cm深,然後鋪不織布,接著鋪上40cm水泥塊碎化而成的大碎塊,然後鋪上10cm厚的碎塊,然後再鋪上一層不織布,再覆上20cm厚的土壤和草皮。
(二)草地滯洪池周邊設有進水孔,以及串聯周邊排水溝的排水孔。
(三)下大雨的時候,地表雨水首先順著草地滯洪池週邊的碎石滲透溝,流進草地滯洪池下方的滲透保水層,過量的水從排水溝流出。
發揮滲透、保水、綠化、改善微氣候,防災、景觀休憩的功效。
第四站:社區庭院 綠廊優境好望角
(一) 拆除老舊磚牆,以外高內低的方式,鋪設六分碎石,解決原本樹根對人行安全的影響;同時分區進行灌木與草皮植栽美化。
(二) 拆除的圍牆,碎化後做為草地滯洪池底下的級配層;而草地滯洪池底下留存的雨水,支持周邊植物長。發揮資源再生循環的效用。
這樣的設計除了提供社區與學校優雅的共同休憩空間,同時也發揮綠化、降溫、滲透、改善微氣候的功能。
C-5綠樹步道:北棟教室南面的桃花心木林道
綠樹步道位於樂學樓教室南側的桃花心木林下。
五十年以上樹齡的桃花心木是綠樹步道的主角;
在不傷及樹根的原則下,施作帶狀的碎石滲透通道,以及小型的地下水庫;涵養的水可以提供桃花心木能夠健康存活。
除此之外,也規劃了草皮與植物種植區,讓師生可以結合課程,進行植物種植與觀察學習。
同時考量春夏之際,桃花心木大量落葉的問題,在樹下分區設置落葉堆放區,降低師生整理環境的負擔。
綠樹步道的設計,發揮滲透保水、改善微氣候與空氣品質,同時也降低從跑道吹來的空氣溫度,間接讓教室裡面變得更健康、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