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專題

藍忠昱教授

微生物,大多是構造及其簡單的生物,但自然界絕大部分構造複雜的生物都起源於此。

舉例來說細菌是肽聚醣所組成的細胞壁,包裹著鬆散遺傳物質。病毒包裹著蛋白質的外殼,內只含一兩條DNA或RNA。

它是人類致病的來源,亦是幫助消化的重要媒介,更是讓人們飲食方面產生極大的改變。

微生物根據定義是指肉眼無法見到到的生物,因範圍相當廣泛,根據物種分類可將其分為三大類:太古生物、真細菌即真核細菌。

● 以下為我們所做的三項實驗,皆為微生物學中常見的實驗

實驗一 微生物的培養與分離技術

(一)菌落懸浮法

利用Pipetman吸取少量大腸桿菌,並滴入洋菜膠所製的培養皿

(二)塗抹法

經過加熱後的三角形玻璃棒均勻塗抹菌液

(三)劃線法

利用加熱過後的接種環沾取少許菌落,劃過LB plate

實驗二 細菌生長的控制

(一)紫外線照射

實驗共分為3次。塗抹法為對照組,另外則分別照5分鐘及10分鐘的UV

原本:1顆

五分鐘:0顆

十分鐘:0顆

(二)抗生素或市售消毒產品感受性試驗

由實驗得知,Kanamycin和蒜頭水有抑菌的效果

實驗三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一)E.coli簡單染色

1. 用熱固定法將E. coli固定在載玻片上。

2. 使用結晶紫染劑(Gram Crystal violet)滴兩三滴於玻片上靜置一分鐘,然後以蒸餾水沖掉多餘色素。

3. 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100x油鏡)觀察並拍照。

(二)E.coli負染色

1. 取一滴苯胺黑染劑(Nigrosin),滴在載玻片邊緣。

2. 用pipetman 的tip,或是用接種環取一些E. coli菌體,和Nigrosin混合均勻。

3. 用另一片載玻片將Nigrosin和E. coli的混合液推開(使用和血液抹片相同的方式)

4. 將長方形蓋玻片蓋上,用顯微鏡觀察並拍照。

(三)S.A 革蘭氏染色

1. 用熱固定法將E. coli 或 SA固定在載玻片上

2. 使用染劑2%結晶紫染劑(Gram Crystal violet) 滴兩三滴於玻片上靜置一分鐘,然後以蒸餾水沖掉多餘色素。

3. 使用Gram Iodine媒染液(mordant)滴兩三滴於玻片上靜置一分鐘,然後以蒸餾水沖掉多餘色素。

4. 以95%酒精沖洗進行脫色。

5.使用染劑番紅(Safranin)滴兩三滴於玻片上靜置三分鐘,然後以蒸餾水沖掉多餘色素。

6. 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100x油鏡)觀察並拍照。

呈現陽性

(四)E.coli革蘭氏染色




與上述S.A.方法相同

呈現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