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千變萬化的世界中,除了我們肉眼所見的動植物,更多的是在不同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
在這兩天的課堂中,讓我們透過實驗、觀察和講解來探究這微生物的奧妙!!
細菌之培植方法與其所用之培養基密切相關:若是於固體培養基,可利用劃線法以及塗抹法;若為半固體培養基,則多為穿刺法。然不論採用何種方法,其皆有一核心要點:過程需絕對無菌以確認實驗不會受到雜菌汙染
細菌的分離培養有以下方法:1.分區劃線法:藉由劃線以將細菌分散布於整個培養基上;2.稀釋塗抹法:將菌液稀釋以使菌液均勻塗抹後可出現單一菌落;3.倒皿法:將稀釋之菌液與培養基液混合直接冷卻成為培養基
細菌的生長大幅度受到環境影響,不過常見要點有以下:溫度,紫外光,含氧量,酸鹼,環境化學物質
微生物染色法有以下兩種:簡單染色法及鑑別染色法。簡單染色法一是用於辨別細菌生死,二是觀察細菌基本外型;鑑別染色法主要用來分類微生物及觀察細胞上的構造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較厚,有外毒素,革蘭氏染色法染色後成藍黑色;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較薄,有內毒素,革蘭氏染色法染色後成紅色
實驗材料
一.微生物的培養與分離技術
塗抹法 劃線法
二.細菌生長的控制
紫外光照5分鐘 紫外光照20分鐘 抑菌圈
三.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熱固定法
E.coli
負染色法 E.coli
革蘭氏染色法
金黃色葡萄球菌 E. coli
課程心得
下午由藍忠昱教授指導我們更多有關微生物這門學問的更多知識。教授是一位十分有趣的人,他會在課堂中用一些巧妙的比喻和隨機問答的方式使我們在上課時能更好的吸收內容。我們知道了許多微生物的種類,而科學家至今發現的微生物種類甚至不到地球上的1/10。還有好菌對身體的好處,希望未來可以盡量不使用抗生素殺細菌,而是增加體內的好菌含量進而促進身體的抵抗能力。
實驗的部分,由於這是我第一次使用loop這種實驗器材,在操作上較不熟悉。而下午的染色部分則因為SA脫色過度而呈現紅色並非理論上的藍黑色。其他組染色則皆有觀察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