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常呈現無色,較不易觀察,因此須利用染色微生物本身或是染色環境的方法使觀察更容易。
本次所使用的染色法分別為 :
1.簡單染色法 :
利用單一種染劑(中性的結晶紫)使微生物著色,用於觀察細菌外型
2.革蘭氏染色法 :
此可為初步判斷菌種的方法,其分別菌種的原理在於細菌細胞壁(胜肽聚醣)的厚薄程度。G+菌(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中的特殊複合物可與染劑結合,因此脫色時較難以脫色 ; G-菌(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肽聚醣層較薄,脫色時容易掉色。此外 ,G+菌染色後為藍色;G-菌染色後為紅色。
3.負染色法:
此方法較上述方法不同,因染劑為黑色帶負電,難以進入細菌細胞,因此觀察時背景會為黑色,而觀察的細菌為透明。
√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 無菌蒸餾水
√ 95% 酒精
√ 2%Gram's 結晶紫染劑(crystal violet)
√ Gram's Iodine
√ 0.5% 沙番紅(safranin)
√ 鏡油
crystal violet
safranin
1.熱固定法:
a)在乾淨的播片上置入5μL的無菌水,再以tip輕沾培養基的E.coli菌落並與無菌水混合。
b)將玻片放在火上將無菌水烤乾,可將菌體固定在玻片上。
2.簡單染色法 :
a)使用結晶紫染劑2~3低於玻片上並靜置1分鐘>
b)用染槽上用洗滌瓶將多餘染劑沖掉
c)蓋上蓋玻片,使用100倍油鏡觀察菌體。
3. 革蘭氏染色法 :
a) 用熱固定法將E.coli 及S.A. 固定於玻片上。
b)使用結晶紫染劑2~3滴於玻片上並靜置1分鐘
c)加入媒染劑作用一分鐘後用蒸餾水沖洗
d)以95%的酒精將玻片沖洗至流出的液體變成無色。
e)加入第二種染劑作用三分鐘後洗去染料,並用拭淨紙擦去多餘水分
f)100倍油鏡觀察。
4. 負片染色法 :
a)取一滴染劑於玻片邊緣
b)使用tip勾一點E.coli 菌落於染劑中均勻混合(不需熱固定)
c)用一乾淨玻片將染劑推開並蓋上玻片
d)100倍油鏡觀察。
Q : 何者為影響革蘭氏染色法菌種不同顏色的原因?
A : 就如上面所描述,細胞壁的胜肽聚醣厚薄會影響留住複合物的能力。因為只有胜肽聚醣能擋住沖洗,而脂質會被溶解,所以留住複合物的細菌最終呈現紫色,為革蘭氏陽性菌,反之則為革蘭氏陰性菌,呈現紅色。
Q : 何者為革蘭氏染色法中最重要的步驟?
A : 酒精脫色為最重要的步驟。由於過度沖刷下陽性菌細胞壁中的染料還是可能被沖掉,所以若操作不當,進行紅色染料染色後可能無法判段陰陽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A9%E8%98%AD%E6%B0%8F%E6%9F%93%E8%89%B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A9%E8%98%AD%E6%B0%8F%E9%99%BD%E6%80%A7%E8%8F%8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A9%E5%85%B0%E6%B0%8F%E9%98%B4%E6%80%A7%E8%8F%8C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2%BD%E8%81%9A%E7%B3%9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5%90%E6%99%B6%E7%B4%AB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5%AA%E7%B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