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區涵蓋之村里別
本社區函青山村(青山社區發展協會)、高原村(高原社區發展協會)及南勢村部分部落(田寮仔、格仔埔、賀老寮、冷水坑、咬人口湖等)。 茄苳溪以北是高原村,以南是青山村。田寮溪以北是青山村,以南是南勢村。水尾溪以東是青山村,以西是東原村。 以下為社區各部落地名索引:
(一) 青山村
香蕉市︰位於今青山街上。日據時代,本盛產香蕉,集貨於此,故稱之。今青果集貨場與青山國小之間廢棄空屋,即昔日之倉庫。近年由於香蕉外銷受阻,價格不振,昔日香蕉園多改種柑橘
崎仔頭:由前大埔到崁頭山之道路,至此開始上坡,故稱之。為先民開拓時之聚集地點。今為本區第二大村落,僅次於前大埔地控高原、青山二村對外之交通要衝。
郭厝:位於崎仔頭與水尾之間,因居民多姓郭而得名。
水尾:昔日水圳自埤角附近引關老爺埤之水灌溉崎仔頭、郭厝、水尾等地之稻田,因本村落位於水圳下游,故稱之。
南寮口:昔日本區到南寮(關仔嶺之南,屬白河鎮),有二條旱路,一由崎仔頭,經北寮,陡峻難行;另一由崎仔頭,經二坑埔、凍腳、水底寮(嘉義縣大埔鄉)。南寮口即是二條旱路的要衝所形成的村落。口,是指進入某地的要衝。
外埔:因位於崎仔頭之外而得名。又因位於內埔之下,又名下埔。
二坑埔:土地公坑與凍腳坑匯流後,形成由東向西展開漸低而平緩的沖積平原。埔,是指未墾之平坦緩坡地。
檳榔宅:位於凍腳、龍湖口之間。昔日道路兩旁及山坡上,居民多栽植檳榔樹,故名之。
凍腳:二凍山與坎頭山之間有一突出山峰,俗稱凍頂山。位於凍頂山山麓所形成的村落,叫做凍腳。又有一說:此地因海拔較高(500公尺),冬季寒冷,昔日農民赤腳作活,感到寒冷,故名之。
埤角:昔日崎仔腳與墩仔腳之間的北寮溪築堤攔水成堤,叫做關老爺埤(埤角居民供奉關公為守護神,並建廟於埤旁,故名之),以灌溉崎仔腳、郭厝、水尾等地稻田。堤本兼做沉水橋,以供往來青山、高原二村車輛通行,民國六十七年改建水泥橋,遂毀堤。北寮溪在此因受埤角山之阻而轉向,在此轉角處建立村落,即名之。
埤仔墘:位於埤角之北,因在關老爺埤岸而得名。墘,與邊同,在某種地形、河湖、道路之邊稱墘。
(二) 高原村
墩仔腳:崎仔頭與水井之間的一個圓墩下所形成的村落,故稱之。墩,是指平坦地形上的小岡埠。
車關寮:位於崎仔頭與竹頭排之間。日據時代,土地公崎、番仔厝、班芝花坑為本區牛車最多的地區。每年採蔗時期受僱於大埔糖部(今東原糖廠前身之俗稱),搬運各地之原料甘蔗。搬運竹頭排、李仔園、科尾、北寮、墩仔腳等地之甘蔗時,因距家較遠,往返費時,遂在三岔口搭蓋牛寮。
水井:位在車關仔寮與柯尾之間。居民飲水,多剖竹為覓,自鹿坪山半山腰引水入村,俗稱「水覓」,後訛稱為「水井」。
科尾:位於水井之西。昔為本區對外通道(經崎仔頭、車關仔寮、水井、科尾、凹仔腳到東山)上最後一個小村落。
竹頭排:位於崎仔頭與李仔園之間的山坡地,昔多種竹子,河流兩岸,為了擋水護岸,更是密植。後改種果樹,只見河岸都是成排的竹頭,故稱之。
李仔園:位於竹頭排與枋寮之間,地勢較高,種了不少李子,故稱之。
茶園:位於李仔園之北,地勢高亢多霧,昔有茶樹之栽植,故稱之。
坌田:位於李仔園東南方,昔日一水田為泉源,噴出一般泉水來,形成坌田,故以為地名。今已改為池塘。坌,是只濕沼地而言。
北寮:位於崎仔頭之北而得名。發源於此的河流叫北遼溪,在崩崁之下,因夏季水色混濁,又稱濁水溪。
(三) 南勢村
田寮:位於大洋與崁仔腳之間,昔日何姓祖先住羌仔寮,在此購買田地。由於兩地相距遙遠(步行約二、三小時),往返費時。遂在田中建築房舍,以為農房時期居所,遂稱為「田寮」。後定居於此,今何姓已成為村落中最大姓氏。
格仔埔:位於圳頭田與田寮之間,開墾之初,先民將此緩坡地帶闢成梯田,遠望如棋盤方格,故稱之。
大洋:洋,是平原的意思。位於田寮與坑仔頭之間的廣大平原,故稱之。
冷水坑:源自牛岡仔嶺、苦苓崙之間「水坡石」之冷泉,沿山溝而下。因水溫較低,冬季尤然,故名之。有「冷水坑水冷艾艾」的俗諺。河流旁的村落,亦名之,為大洋榮民隊紮墾之地。
咬人狗湖:位於仙公廟與五棲溝之間,因受獅額山、劍文山、崁頭山之包圍,成為一封閉盆地,又多咬人狗(植物名,與咬人貓同為登山界所畏忌之有毒植物),故名之。日據時代有不少居民,礁吧年事件後成為空村。民國五十年左右,始有嘉義縣竹崎鄉人定居於此,因係嘉義縣人,故又稱「嘉南湖」,除諧音外,又示不忘故鄉。
二、社區的歷史(人口、族群的分布)
本社區成立兩個協會,一為青山社區發展協會,一為高原社區發展協會,茲簡述如下:
(一) 青山社區發展協會:
1. 沿革:
青山社區係於民國八十四年八月間,由發起人村長伍盧金治邀集地方人士共同發起,並於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召開成立大會,正式成立。
2. 本村所轄部落名稱及戶口數:
(1) 部落名稱:本村由七個部落組成:埤仔墘、埤角、香蕉市、崎子頭、水尾仔、郭厝仔、二坑埔、南寮口。
(2) 戶口數:由戶政事務所1999年4月份資料統計共計18鄰、436戶、1501人(男836人、女665人)
3. 境界與面積:
本村位東山鄉東北方,北鄰本鄉高原村,東鄰嘉義縣大埔鄉,南鄰本鄉南勢村,西鄰本鄉東原村,四周環山常年翠綠、四季如春、土地肥沃,盛產柑桔與龍眼,是典型的水果之鄉,面積為12.03平方公里。
4. 宗教、風俗:
(1) 宗教:大多信仰佛教與道教,本村內有埤角天皇宮、崎仔頭玉華宮。
(2) 風俗:本村居民多屬務農,皆為中國傳統農村習俗,居民刻苦耐勞、勤儉樸實、人情味特別濃厚。
(二) 高原社區發展協會:
1. 沿革:
高原社區係於民國八十四年三月間,由發起人鄭皆能先生邀集地方人士卅餘人共同發起,並於該年六月十九日召開成立大會,正式成立。
2. 本村所轄部落名稱及戶口數:
(1) 部落名稱:本村由六個部落組成:埤仔墘、北寮、竹頭排、車關寮、水井仔、墩仔腳。
(2) 戶口數:由戶政事務所1999年4月份資料統計共計13鄰、500戶、1330人(男728人、女602人)
3. 境界與面積:
本村位東山鄉東北方,北以白河鎮關仔嶺里,東以嘉義縣大埔鄉,南以本鄉青山村,西以本鄉東原村為鄰,四周環山常年翠綠、四季如春、土地肥沃,盛產柑桔與龍眼,是典型的水果之鄉,面積為13.67平方公里。
4. 宗教、風俗:
(1) 宗教:大多信仰佛教與道教,本村內有李仔園神農宮、李仔園福聖宮。
(2) 風俗:本村居民多屬務農,皆為中國傳統農村習俗,居民刻苦耐勞、勤儉樸實、人情味特別濃厚。
三、社區特區的地理分界
青山社區位在東山鄉東北邊,北以高原村墩仔腳為鄰,東以高原村半山仔為鄰,南以南勢村大洋為鄰,西以東原村為鄰,為一個鄉村型之社區。
高原社區位於東山鄉東北邊,北以白河鎮關仔嶺里,東以嘉義縣大埔鄉,南以本鄉青山村,西以本鄉東原村為鄰,亦是一個鄉村型之社區。
四、社區地形地貌
緩坡的丘陵地勢本地的主要地形。崎仔腳、墩仔腳、科尾、二坑埔雖有較平坦的地勢,但面積都不大。
地勢較高的部落有北寮、李仔園、檳榔仔、凍腳、咬人狗湖、冷水坑(其海拔約在600~800公尺左右),形成一到南北走向的山麓。
五、社區交通狀況
社區因地處偏僻山區,且居民以務農為主,除了南104號道路是主線外,產業道路是本社區的主要交通要道。
早期的道路是以供牛車通行運貨的泥土路面,然而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繁榮、貨暢其流的理想,如今大部分的路面都以拓寬成雙車道的柏油路面,且部落間也建構成尚稱便捷得交通網線。
六、社區文化產業
本地因位處偏遠山區,地形大多屬丘陵地,居民自古以來皆以務農為主。台灣光復初期,因交通不便,大多種植稻米和甘藷以自己自足,間或種植甘蔗和香蕉等經濟作物。
民國五十年代起,政府為發展農村經濟,特推動農村電力化,改善農路,從此改變了本地的產業結構,由原本的自幾自足進而生產高經濟的果樹,如椪柑、柳丁、龍眼、荔枝等。
民國六十至八十年代是本地椪柑的盛產期,除了內銷供應全台各地外,尚外銷至日本及東南亞,是本地居民經濟最繁榮的黃金年代。近年來,因農民過量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結果,致使土壤逐漸酸化,加上黃龍病與天牛等病蟲害的肆虐,果樹呈現枯萎凋落,遂產量銳減,大部分農民改種生命力較強的龍眼、荔枝。
民國五十年代,農產運銷係由高雄青果合作負責及貨運送,後來改為嘉南青果合作社,但已名存實亡。現在本地設有高青合作農場,東山鄉農會產銷班等單位為會員服務,果農亦可自行選擇由託運行代運送產品至全國各青果批發市場批售,貨款再匯入果農帳戶,所以行銷管道可謂通暢。
立秋前後十天,是本地龍眼的盛產期。若遇到市場價格低落滯銷時,農民亦自行烘焙製成龍眼干或福肉製品,此產品亦屬補身聖品。
(一) 龍眼:
季節進入立春,是龍眼的開花期,立秋前是採收期,龍眼的品種很多,有早生、中生和十月的晚生種。由於人工缺乏,採收工資昂貴,所以農民都已逐漸的將果樹矮化,以便於採收。膠蟲是目前危害龍眼樹最鉅的病蟲害。
(二) 椪柑:
柑橘類是本地主要的農產品之一,其產量居第二位,僅次於龍眼。民國六十年至八十年代是產量最盛的時期,近來因果農長期使用化學農藥,致使土壤酸化,且黃龍病蔓延,果樹逐漸凋零,產量遂逐年銳減。
(三) 柳橙:
柳橙是本地主要的果樹之一,近年來因黃龍病危害,且地質酸化,果質較東原地區所產的柳橙為酸,且中部地區大量栽植,產量過剩,價格不穩,所以栽種的面積逐年減少中。
(四) 荔枝:
荔枝是本地主要的果樹之一,產量僅次於龍眼、柑橘。其種類有三月紅、黑葉、玉荷包、糯米….等品種。
(五) 嘉南青果運銷合作社青山集貨場:
民國五十年代,青山地區盛產香蕉,六十年代椪柑代之而起,嘉南青果社前身高雄青果社,遂在此地租地具建青果集貨場,裝運外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隨著時代的變遷,農產運銷及產業結構的變化,如今它已走過往日的盛況,雖然留下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的屋舍,但它對於當年提升本地農村經濟的功勞雀永遠烙印在人們的心扉。
(六) 高青合作農場:
高青合作農場於民國五十八年在政府的輔導下,由本地農民所組成。平時為農民提供農業資訊、肥料運送,農產期更為農民提供運銷服務等工作,造福本地農民匪淺。
(七) 傳統烘龍眼乾的焙灶:
龍眼盛產期,若遇市場滯銷或價格低落不敷生產成本時,農民就將採收的龍眼放入焙灶,烘製成龍眼乾。傳統的焙灶如圖片,燒木材,現在有很多人為了爭取時效,改用燒柴油的乾燥機來烘焙。
(八) 農舍倉庫:
農民在住家旁的空地具建簡單的鐵皮屋(早期是蓋石棉瓦),存放農業用具農產期又可供做包裝的場地(包裝寮)。
(九) 傳統的農舍:
社區內的農民雖有部分改建成二樓以上的磚造農舍,但大多數仍居住在較早期的傳統農舍,且前院留有較大的空間,便於曬穀及花生、甘藷、樹藷等雜糧作物(早期本地居民的主要農作物)。
(十) 現代化農舍:
民國六十年至八十年代,是本地社區果農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很多農民遂將舊房舍拆除,改建成現代化的磚造房舍。
七、社區內古蹟、建築
除了一些較為古老的小型廟宇之外,社區內尚無其他資料可尋。怎期農業社會的農舍、三合院因年久失修,或改建成磚造的樓房,因此大部分的建築在現代化社會的氣息中,仍帶有一份農村的景象。
(一) 跨越十九、二十世紀的古樹:
老龍眼樹位於高原村竹頭排,現為今本社區樹齡最長的一棵古樹,據主人伍雄義先生表示最少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樹齡雖高,但每逢產期仍然結實累累,可謂社區一寶。
(二) 石車:
位於青山街上廣場的石車,是早期農民種植甘蔗時用來碾碎甘蔗製糖的用具。爾後東原糖廠具建,石車無用武之地,閒置路旁,供路過行人緬懷它昔日的豐功偉業。
(三) 石輪、石車:
石輪是早期農業社會未發明碾米機時碾米去穀的工具,農人將稻米置於圓形的石糟中,再用牛拉動石輪(兩輪,左右各一)將稻穀碾碎。石車現存放於高原村墩仔腳,為鄭江漢校長所保留。
(四) 鹹水泉:
位於李仔園神農宮旁的一口泉水,終年細水潺潺,它所流出的泉水可是鹹的喔!形成當地的一大特色。
(五) 三合院:
社區較傳統的三合院,隨著時代的演變,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外流的影響,社區內的三合院已不多見。
(六) 古井(水井):
早期社區沒有自來水時,居民的飲水來源-古井(水井),由原來的手提、手搖式的取水,進步到用抽水馬達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