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 Love Binti

112    109

深入認識 愛女孩 Love Binti


愛女孩 Love Binti,取自非洲史瓦希里語,是關懷、愛護女孩之意。愛女孩從2015年開始深入非洲偏鄉,在極端貧窮中,看見生理用品的缺乏限制了婦女的行動,也導致女孩輟學。因此推動布衛生棉教學,為婦女的月事夢魘提供可負擔且永續的解方。

除了布衛生棉縫紉外,愛女孩也透過設置水井、雨水收集系統、生態廁所等措施,改善供水與衛生;也為偏鄉建設教室,捍衛孩子的受教權;並設立訓練中心、提供職能培訓,協助弱勢婦女與失學青年取得知識與資源。

我們相信一個婦女生命的轉變,可以促成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群的翻轉。她們的韌性與毅力將會是消除貧窮的關鍵力量。愛女孩的愛,其實並不是只對女孩,而包含著更深的關懷,無論是父母對子女、村民對自己的村莊、或者是人對於所有苦難貧窮所表現的愛。而我們選擇從關心婦女開始,實踐這一份愛。

校園免費提供衛生棉!

潘文忠:落實性平教育、解救「月經貧窮」

 

     教育部長潘文忠今(2023)年三八婦女節宣布,今年8月(112學年)起在全國各級學校提供免費生理用品,尤其照顧不利處境學生,估逾9萬5,000人受惠。

    這是潘文忠當教育部長6年多任期中,相當快拍板的一項政策。花4個月時間構思,就「阿莎力」編列每年2億2,800萬元預算來支持,領先亞洲其他國家。

    為何沒想過把經費花在別的地方?潘文忠今年3月15日接受《親子天下》獨家專訪時表示,台灣女性平均一生約花10萬元購買衛生棉等生理用品,這項政策能照顧經濟上難以負擔,陷「月經貧窮」的女性。

    更重要的是,當他開口公布這項政策、當生理用品實物走進校園,能讓更多師生坦率認識和討論「月經」這件事,「這是性別平等教育的一環,所以我要做!」潘文忠堅定的說。


男老師不敢教,男學生以為月經是藍色的

    性別平等教育雖已納入108課綱,是要融入各科的19項議題之一,但月經至今仍待教育。「有些熟悉人體的護專女生,竟不知如何處理經痛,還有男生以為月經是藍色的!」走遍多縣市校園倡議月經議題的林薇說。

   「以前男老師想教這些,很尷尬,不知道怎麼開口。月經這類議題,常被認為是不潔的、是禁忌。」曾任國小教師的潘文忠,羞澀吐露當年難以啟齒的經驗。

   「但如果不教,易建構不正確的知識,加深人與人間的誤解。這些誤解,會成某些人一輩子的遺憾。」講到這裡,潘文忠提起2000年4月20日因性別氣質特殊,疑在屏東縣高樹國中男廁遭霸凌,不幸喪命的「玫瑰少年」葉永鋕。此案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

期盼不再有孩子犧牲。

    外界看教育部提供生理用品是「小事」,但潘文忠背後更想帶動校園裡接納、理解不同性別的觀點。展望未來,「月經」該怎麼教?潘文忠建議國小、國中教師帶領學生,從社會及文化層面出發,探討月經的污名、媒體傳達的刻板印象,及不同國家女性的月經經驗等。

    他舉例,老師可在健康與體育、社會、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帶學生解讀廣告媒體、閱讀文章,省思大眾對月經的刻板印象,並小組討論與月經有關的性別不平等議題。

    向上延伸到高中端,潘文忠建議健康與護理科落實更專業的「月經教育」,介紹正常月經與異常月經,經痛原因、性病與生殖系統疾病的預防等。

    為提供更豐富教材,教育部正規劃教學影片,也曾自製繪本《王子脫魯記》給參與活動民眾,讓男孩、女孩都願理解月經這件事。國教署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團、健康與護理學科中心也同步發展教學示例,並辦理教師增能研習。

    若選一詞描述性平教育和「各級學校提供免費生理用品」上路後展望,潘文忠的答案是「同理心」。除照顧弱勢學子難以說出口的需要,也促進師生間更多的討論、更深入的思考。每個孩子都能以行動支持多元的、不一樣的同學,是他最想看到的校園風景。

    進到教學現場,除落實性平教育,採購生理用品有無廠牌、尺寸限制?買了以後該如何發放?誰來補貨?也是第一線教師關注的議題。

    潘文忠建議各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統籌辦理,一併規劃實物發放和性平教育。

至於該由總務處、學務處或健康中心來執行,或多個處室分工,就以學校本位原則來辦理,「因為學校才是最了解校內處室權責的單位,比政府更能做出合適的業務分工。」他解釋。

潘文忠強調,各校所處地理位置、學生需求不同,中央政府不會統一配發生理用品,請各校自主採購,並以多元方式發放,可以在廁所放實物,或開放持票券到指定便利超商兌換。

 

女廁、保健室、教室,校園免費生理用品放哪最合適?

    教育部盤點已經實施提供免費生理用品的校園與場館做法,學校常放在健康中心、女廁或班級教室,博物館等社教館所,則擺在服務台、哺集乳室、醫務室。

    細數這些擺放地點,長期關注月經教育的非政府組織「小紅帽」創辦人林薇,最不建議把生理用品放在保健室。主因是台灣民眾觀念還不夠成熟,難要求每個學生自在走入,並說「我要拿衛生棉」。如果只讓衛生棉躲在保健室,很難有效解決月經貧窮。

    比照蘇格蘭等歐洲國家,將生理用品放在廁所,讓拿衛生棉,就像取衛生紙一樣自然,是林薇心目中更好的做法。但廁所易潮濕,一校有多棟,無論補貨或維護用品的完整性,都不易做。

 

生理用品怕髒、怕濕,如何維護品質成挑戰

    潘文忠對此說明,教育部將發布「校園及部屬場館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指引」,主要包括四項原則性建議,要各校落實:

將多元生理用品放置乾淨、乾燥、陰涼通風處,並確認包裝完整度,避免蚊蟲和微生物污染。

安排專人管理多元生理用品,並定期清點數量,檢查是否污損或逾保存期限,適時進行汰換。

積極運用多元管道,宣導多元生理用品取用方式及地點,增加生理用品可近性。

加強相關執行人員的敏感度,如此更能適時提供取用者衛教觀念,並主動關懷學生民眾急需用品的原因,有必要時,適時轉介相關單位予以協助。

                                                                《親子天下專訪》 

世界的經期禁忌:

你能想像在某些地方,女孩月經來不准上學嗎?

 

小說《哈利波特》中,人人都害怕說出黑魔王的名字,只好以「那個人」代替。其實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大魔王,每當「那個」來的時候,大家總是用各種方法避免說出它的

名字!

 

它,就是「月經」

 

雖然女人皆有之,但世上絕大部分的文化裡,月經都是「難以啟齒」的事,大多數女性在

公眾場合都會掩飾經期來的事實,用「好朋友、大姨媽、小紅」等詞代稱月經,也常常把

衛生棉裝在可愛袋子裡,不敢大方拿在手上。

這樣的文化現象有人稱為「月經羞恥」(period-shaming),月經羞恥的影響有很多種,

通常女性地位越是低落的地區就越嚴重,相比之下,隱晦稱呼完全是小菜一碟。

 

哪是好朋友?月經來竟然要被隔離!

尼泊爾西部有種傳統稱為Chhaupadi,女孩月經來時必須隔離在村外的小屋,不能與眾人

接觸,也不能吃營養食材如牛奶、肉類,因為會「污染」珍貴食物,受限於木屋條件,

隔離期間連澡也不能洗,造成許多女孩感染、虛弱等健康安全問題,不能去上學也大大減損了尼泊爾女性的受教權,雖然尼泊爾政府已在2005年禁止這項傳統,但積習難改,許多地方至今仍存在類似陋習。

 

非洲大陸上的馬拉威,月經則是提都不能提的事,女孩唯一能向女性長輩學到的相關知識,就是用舊衣製作布衛生棉,以及「那個來絕對不能和男生說話」。

東部的肯亞也是,由於衛生棉太昂貴,女性經常使用葉子、碎布等東西替代,不但大大增加感染風險,向男性長輩要錢買衛生棉,也讓原本就地位低落的女性有說不出的難處。

 

而南美的玻利維亞,月經不但是言語上的禁忌,更被當成疾病的來源,少女們會把用過的衛生棉裝進包包裡帶回家,他們相信如果把衛生棉跟其它垃圾丟在一起,就會引發癌症或其他疾病。

 

對月經的厭惡之普遍,也融入了許多宗教信仰,傳統猶太教認為經血不潔,經期中男女絕對不能接觸,不能同房、不能坐同一張椅子,更嚴格的連聞到女性身上的香水都不行,經期

結束後女性還要舉行淨化儀式,才算真的「乾淨」。

至於伊斯蘭教經典,沒有特別強調月經的意義,不過經期中的女性還是不能做禮拜、齋戒等宗教儀式,也不能觸摸古蘭經,不能進入清真寺與麥加的「天房」。而在台灣佛道混雜的

信仰中,過去也認為經期中的女性不能進廟宇,不能拿香、燒金紙,但也有人說現代已

不需遵守。

 

女壽司師傅比黑鮪魚還稀少:先進國家的月經羞恥

對月經的種種忌諱,限制了女性生理與心理的自由,這不是開發中國家獨有的現象,大部分已開發國家中,還是對月經有不好的印象。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傳統上女性無法擔任壽司師傅,一說是因為經期讓女性的味覺偏好難以預測,另一種說法則是經期中體溫過高不適合捏壽司,總之,要在菜單上看到女師傅的名字比看到珍稀的黑鮪魚還難。

女性平權運動源起的西方國家裡,禁忌的種類比較少,也比較不明顯,但徇著衛生產品的

發展歷史,如衛生棉、棉條、月經杯等,就能發現不是西方人天生尊重女性,而是幾百年來許多運動家努力對抗保守觀念,才讓今日女性的經期更衛生更舒服。

 

但是再進步的國家,也還無法根除鄙視月經的觀念,美國正在角逐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日前就譏諷女主播月經來才會一直刁難他,引起撻伐

聲浪。

 

先前,加拿大藝術家Rapi Kaur也和社群軟體instagram開戰,她上傳一系列名為《月經》(Period)的生活藝術照,對女性來說再平常不過的生活景象,卻被instagram以不雅的理由直接刪除,幸好在大批網友的聲援下,最終instagram道歉表示「是不小心刪除的」。

 

難道,沒有人不討厭月經的嗎?

無論東西文化都厭惡月經,幾乎算是「普世價值」,但凡事總有些例外,世界上竟然有不討厭月經的地方!人類學家曾經網羅世界上不討厭月經的文化,例如住在美國西北部海岸的

優洛克部落(Yurok),這裡的人認為月經是淨化身體的機制,經期來的時候會舉行淨化

身心靈的儀式。斯里蘭卡的女孩,初經來了之後親戚朋友則會幫他們舉行盛大的派對,

贈送禮物與祝福,以慶賀成為成熟女人的日子。

 

廣大的太平洋島國中,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烏利西環礁(Ulithi)居民,經期中和哺乳中的女性會待在共同的小屋裡,但和尼泊爾不一樣的是,烏利西的小屋充滿歡樂,女人們在裏面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而婆羅洲的朗古斯(Rungus)女性,則對月經沒有特別的評價,認為那就只是自然的生理機能。

 

「如果男人有月經」

不排斥月經的文化,只占世界上極為少數,《內在革命》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曾寫下一篇文章,假想「如果男人突然有了月經,而女人沒有」那會是怎樣的光景?

 


月經會立刻變成值得羨慕、吹捧的事。男孩們會吹噓他們的月經有多長、多大的量。

 

科學家會投入更多心力在防止經痛上,國家會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衛生棉相關產品會由

聯邦政府支出。

 

軍隊拒絕女人的理由會是「不曾流血的人怎能殺敵」,

醫學院拒絕女性的理由則是「女生會因為怕血而昏厥」⋯⋯

 

當然,這是誇飾法,但史坦能的文章也暗示,人們討厭月經究竟因為它是身體的廢棄物,

還是因為它來自女人的私處?若我們能換個角度看待,把月經視為淨化身體的機制,將月經帶來的不方便視作挑戰,把擁有月經當成勇敢的象徵,其實月經,根本沒有佛地魔可怕。

你能想像嗎?在這裡月經被當成一種病

紀錄短片《月事革命》打破的社會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