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我們要去尋根探源之前,應先簡單地認識東勢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期從大陸華南橫渡海峽來到臺灣,由於客家祖先來得比閩南人晚,所以大多前往交通不便的山林去開發。臺灣氣候溼熱多雨,山區原始森林密布,蚊蟲細菌繁殖和各種熱帶傳染病,開墾的先民因此病死的不計其數。這些地區又遍佈許多原住民,彼此時而發生爭戰,在這樣的窮山惡水間奮鬥,要求生存實不容易。
東勢鎮早先還是一片林林蒼蔥的原始森林,住著平埔族人,東方的高山區則住有泰雅族人。到清代初期,才陸續有漢人申請開墾,曾經有樵夫們築造草寮多間,作伐木制材的工作,所以有『匠寮』、『寮下』的稱呼。
因為本鎮位於大甲溪的東岸,『東勢角』是還沒有入墾前的指標地名,意思是在東勢角落地方。乾隆初期,劉啟東率領眾人,從土牛越過大甲溪上辛、下辛﹝上新、下新、廣興、粵寧里﹞。為了便利漢人與原住民交易,成立了『換蕃所』,以劉中立做通事,隨後有劉阿滿開墾新伯公、石城,開墾大茅埔的是張寧壽,下城的是陳吉昌,各地方慢慢開發了。光緒年間,特別成立『東勢角撫墾局』,東勢漸漸開發成木材和樟腦業的中心。 當辛勞開墾之後,先人不忘振興教育,倡導文風,在窮鄉僻壤間,有官民募捐成立的義學或私設的書塾,教授三字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教人讀書識字,明理做人,不僅振興地方聞風,更改善了民情風俗。為人渡河方便,地方士紳六十四人又捐款成立了義渡會,對地方交通貢獻很多,現在巧聖先師廟保存了當時的義渡碑記和香爐呢!
在日據時代「東勢角」改稱為「東勢街」,成立了「街役所」,協助地方稅收和公共事務的推行。在地方上實施保甲制、保有保正、甲有甲長,相當於現在的里鄰長,都由日本人當任,很嚴密的監督台灣人的思想;同時又成立了幾所公學校,教授日文,但禁止教授漢文,於是,日本人很輕易的就控制了這個地區,並推動台灣同胞的皇民化。
當時台灣的農業生產,是同時要供應日本本土和台灣的需要,東勢地方也不例外,平地上盛產稻米和香蕉,每年尤其要供應許多香蕉給日本人;而山地有許多珍貴的林木樹種,也要輸往日本去,日本人最喜歡用台灣的紅檜了。現在東勢很多道路都是當時伐木運輸的輕便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