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溫柔的說:「過去客家先民披棘,以起山林,在一片叢林蔓草間,開墾出良田沃野,當年先民所使用的器具、服飾,至今都已成為難得一見的古物了,現在我就從下列幾方面來介紹一下。
直徑約七寸,高約五寸,全部用藤條編織而成,色澤褐中帶黑,黑而發亮,堅固而耐用,在上山「抽藤」時,任憑藤的刺又長又利,都無法刮壞帽子,達到保護頭部的功效。
上山工作時,裝菜用的器具。是以麻竹當材料,加工製成的,如現在的便當盒。有時,裝些水份少、鹽份高、耐儲藏的菜脯乾〈蘿蔔乾〉或鹹菜乾,可以吃上半個月或一個月,在山上工作就不怕沒材下飯。
過去草鞋是東勢居民主要的鞋子,由於草鞋的著地性澀、 很穩穿在腳下踏在再滑的路面都不會滑倒,所以日常出外工胰作一律穿草鞋。草鞋是稻草打軟後,用草鞋編織器織成鞋底,然後再用麻繩做成五耳,形狀類似現在的涼鞋,穿著時,將麻繩穿好拉緊,即是一雙簡易輕便的鞋子。
又稱大角頭衫。是女用上衣,分短袖及長袖兩種,短袖熱天穿,長袖冷天穿,是用普通青花布做成開口由左而右斜開,並用數個布扣固定。袖口很大很寬,俗稱「馬蹄秀」,上衣下百稍微向外翹起,頸口部位有拖肩,非常耐穿。
為男人上衣,布料與大襟衫一樣,用布扣固定有也拖肩,擺尾也是向外翹起,只是衣服中分。
冬天石,除內著大襟衫外,外套大都穿棉襖,由絲綢棉布內夾棉花,男女棉襖都是無袖,男棉襖中分,女棉襖斜分,都是用布扣固定,女棉襖開口處繡有花紋,俗稱「欄杆」,主要作為裝飾用。
不論冬夏都穿「臺灣褲」,褲身、褲口很寬很大,穿著褲管左右互疊,活動很方便。
以前白天很少穿鞋,都是打著赤腳出外工作,到了晚上才穿鞋子,當時較流行的鞋子有:1勾鞋:婦女居家所穿的便鞋,用爛布黏漿糊,一層黏一層,黏上十幾層,再鑽孔並縫合,做成鞋底。底縫好後,做鞋面、繡花,前端翹起如句,故稱句鞋。以前婦女一律穿句鞋,為新娘的嫁妝之一。它的鞋底布板又厚又硬,可以穿個五、六年,新的勾鞋由於質地很硬,踩在地上有「喀喀喀」聲響,很是威風。2截鞋:鞋底沒有勾鞋那麼厚,前半部一黑絨布當鞋面,外形很像脫鞋。以前男人都穿截鞋,女人則穿勾鞋。3包鞋:鞋底也沒有勾鞋那麼厚,鞋面像不用綁的布鞋一樣圍成一圈,不繡花,外型很像現在大陸人穿的包鞋,非常舒適好穿,是當時老人家最喜歡穿的鞋子。由於以前的勾鞋、截鞋、包鞋製作非常費時,每當農曆春節前,各家媳婦都要為一家大小準備新鞋、新帽、新衣,往往忙完三餐家事之外,還要連夜趕新鞋、新帽,日子可說非常辛苦,因此從一雙舊勾鞋,就足以勾起老輩回味往日養家活口的艱辛歲月。
婦女穿在外套或外衣裡面,除了可以保暖以外,還有幾個口袋,可以分別存放各式各樣的梳妝用品或零星物件、錢幣‧‧‧‧等,出外逛街購物很是方便。
大人不常戴帽子,小孩通常戴「狗頭帽」或「帽圍」。狗頭帽為密閉式,非常暖和,頭上有兩片裝適用的耳朵,整頂帽子用手工慢慢縫,慢慢繡,非常美觀。帽圍則採中空式,繡花手工仍相當精緻,戴起來很神氣。新郎大都戴面盆帽,老人家到了冬天則在頭上榜紗,有保暖之用。
以前的荷包大都彩摺疊式,分好幾個袋子,最外面加個釦子,繡花維妙維肖,美不勝收,為民俗手工精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