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機:
本校因校內生態貧瘠,物種稀少,雖有自己的營養午餐廚房,唯學生實際接觸到食材的機會少之又少,故選擇生物多樣性及永續食物之作為發展之路徑。
二、目的:
希望透過學童親植蔬菜及新植喬木(或蜜源植物)的方式,讓孩子養成親土、惜物及觀察體驗生物多樣性對環境的重要性。
三、問題分析:
1. 學童對所吃的食物之名稱大多不知,甚至不知道她們長什麼樣子。
2. 學童不愛吃青菜,丟棄廚餘桶的數量頗大。
3. 學童多喜愛昆蟲,但校園內蜜源植物有限,不易看見蝴蝶、蜜蜂的蹤跡。
4. 學童多喜愛獨甲仙,但校園內缺乏甲蟲的食材。
5. 低碳校園的理念對學童來說如空中樓閣,缺乏具體的體認。
6. 學童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理論,缺乏實際的體會。
四、解決策略與具體作法:
1. 推動每週一日蔬食日,加強低碳飲食之宣導。
2. 辦理營養教育宣導活動。
3. 結合校園袋植菜圃,自己種植無毒蔬果。
4. 砍除校園老化之黑板樹,新植本土原生樹種-光臘樹、烏心石及流蘇樹。
5. 藉由食材碳足跡,讓學生明瞭在地食材的重要性。
6. 藉由新植樹種或蜜源植物所帶來的改變,讓學童具體體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7. 結合有機農場或臨場,辦理校外教學體驗活動。
五、實施期程:自核定日起至106年12月底。
六、人力與資源:運用現有行動團隊人力,輔以家長資源或利用地方農林場資源落實行動方案。
七、實施目標:
1.降低廚餘回收量。
2.養成學童均衡飲食習慣。
3.增加學童對食材的連結,體會生產者的辛勞。
4.增加校園生物多樣性,營造生命共存共榮的理想環境。
5.培養學童健康的飲食習慣及農業知識。
6.提升校園生物的多樣性,養成觀察環境的習慣。
7.透過參訪活動,明瞭友善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