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標及群科能力】

依據教育部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為使本科科務得以具體、均衡的循序發展,特擬定本科科務發展計劃。

一、教育目標

(一)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目標

1、涵養核心素養以形塑現代公民。

2、強化基礎知識以導向終身學習。

3、培養專業技能以符應產業需求。

4、陶冶道德品格以提升個人價值。

(二)土木與建築群教育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土木與建築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領域之學習或更高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2培養土木與建築相關工程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能擔任建築製圖、測量、電腦輔助建築製圖領域有關操作、施工、設計及應用等工作,強化學生於相關產業之就業力。

(三)科教育目標

本科以培育土木與建築之基層技術人員及繼續進修之能力為目標,為達成此目標,需輔導學生達成下列目標:

1、培育建築製圖、工程測量及電腦專業製圖等相關技能。

2、訓練測量、繪圖、施工及模型製作之基本能力。

3、傳授土木與建築相關專業知識與法規。

4、培育獨立思考整合知識之專題實作能力。

5、養成良好的安全工作習慣。

二、科務發展計畫

()近程目標:108年1月起至108年7月

1依本校總體課程計劃,實施教學。

2召開教學研究會,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研擬課程修正計劃,以符合即將實施之108年新課程。

3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設備標準,研擬實習設備充實改進方案,進行教學設備汰舊更新。

4持續申請提升實習實作能力、業師協同教學、鼓勵教師赴公民營研習與爭取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以達成整體『鏈結產學發展特色計畫』的各項指標。

5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持續加強學生核心能力的建立及基礎實習的專業能力,以符合學生升學更高學府及就業之能力。

6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安全工作之習慣及態度。

()中程目標:108年8月起至109年7月

1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及本科訂定之學生能力指標,實施教學活動。

2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設備標準及本科校定課程,完成各項教學設備的採購及設置。

3執行優質化高職補助『鏈結產學發展特色計畫』方案各項設備的採購及各項指標。

4配合產業需求及自動化產業人才,發展建築資訊模型BIM教學發展中心。

5發展特色課程,針對新課程實施,推動教師各項教學檔案、電子書的建立。

()遠程目標:109年8月起

1因應科技發展及社會需求,定期召開教學研究會,檢論課程及設備的完備,並適時修正。

2產學合作是師生參與產業活動之途徑,也是教師跟隨社會脈動、累積經驗之不二法門,持續尋求有關合作廠商,做為教師成長的園地。

3配合學校辦理各項活動,陶治學生成為人文、科技、生態、國際觀的未來公民。

三、建築科教育目標

()短程教育目標:目前至108年7月(108新課程實施前)

1、在職業輔導學生技能技術方面,提升學生取得乙、丙級技術證照,升學方面加強輔導學生提高率取國立科技大學比例。

2、增加參加本科全國技能競賽項目,提升技藝教育成效,健全技藝競賽選手培育計畫,達成參加全國技能競賽與全國工科技藝競賽獲獎及勇奪金手獎目標, 提升參賽獲獎成績為校爭取榮譽,並培育更多頂尖技術人才。

3、依據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設備標準,研擬實習設備改進方案,進行教學設備汰舊換新,改善工場環境與設備,提升教育成效。

4、舉辦課程與教學研討和觀摩,以充實教師教學知能,並結合學校、社區資源,使理論與實務結合,以提升課程效能與教學成效。

5、善用資訊媒體,落實資訊融入教學,提升專業課程之教學成效。並配合學校辦理各項活動,陶冶學生成為人文、科技、生態、國際觀的未來公民。

()中程教育目標:108年8月1至111年7月

1、依據職業學校群科綱要、設備標準及本科校定課程,完成各項教學設備的採購及設置。並推動教師各項教學檔案、與教育媒體的建立。

2、不斷提升技能教學成效,健全技能競賽選手培育計畫,達成參加全國技能競賽與 全國工科技藝競賽勇奪前三名金手獎目標。

3、配合社區需求及產業人才,增設多種第二專長班課程及產學合作學程。

4、提升學生專題製作能力及小論文研究,並加強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整合與運用。

5、繼續加強提升學生取得乙、丙級技術證照,且加強輔導學生繼續升學並再提升率取國立科技大學比例。

()長程教育目標:111年之後

1、增加參加全國工科技能競賽項目,加強選手培育計畫,達成參加全國工科技能競賽兩座金手獎以上目標。

2、多元學習進路,訓練學生卓越技能及提升競爭力。

3、加強產學合作,尋求本科相關廠商合作,讓師生參與產業活動,增進社會脈動、累積實務經驗。

4、提高本科學生升學、技能、就業之輔導績效,使本校建築科成為中部學子選讀之最佳選擇。

5、提升學生國際競爭能力,加強專業英文,參與國際競賽及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