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
1
《山村詠懷》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
《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
《靜夜詩》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5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6
《彈琴》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7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8
《登樂遊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9
《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10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二年級
1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4
《涼州詞》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6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7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8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9
《金縷衣》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10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三年級
1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5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7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8
《終南別業》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9
《尋南溪常道士》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10
《遊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四年級
1 學而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一 孔子說:「學習而且經常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
沒有人了解自己,並不發怒、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風範嗎?」
2 學而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一 孔子說:「花言巧語,表面和善,這種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話說得很動聽,臉色也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
3 學而 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第一 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事事認真,時時誠信,處處節約,關心群眾,及時抓住發展機遇。」
4 學而 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第一 6 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
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5 學而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一 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6 為政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第二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求學,三十歲則能自立於社會且有所建樹,四十歲就對事物不致迷惑,五十歲就知道
大自然所運行的法則,六十歲耳朵一聽到話,馬上了解話裡的含義,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卻不曾超越規矩。」
7 為政 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第二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
8 為政 7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第二 子游問有關孝道的事。孔子說現代的人對父母的孝,以為能養活父、母就好了;我們不是也在飼養狗、馬動物,
如果供養父母沒有一顆恭敬的心,那麼與養狗、馬等動物又有什麼分別呢?
9 為政 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第二 子夏請教孔子如何盡孝?孔子說:「為人子女,若能做到和顏悅色,讓父母整天高興,是最難能可貴的。
如果只是長輩有事情時,替他們服勞務;有了飲食,先讓長輩享用,這樣就算是盡孝了嗎?」
10 為政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二 孔子說:「如果能常常複習以往學過的課業,而能從中領悟出新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五年級
1 公冶長 第五 15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麼獲得『文』的稱號?」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 公冶長 第五 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奉承、過度謙恭,這三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同樣認為可恥;心中懷著怨恨卻在表面上與人親近交友,這種行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同樣認為可恥。」
3 公冶長 第五 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各人的願望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願望呢?」孔子說:「使老年人得到安樂,使朋友之間能夠相互信任,讓年少的兒童得到關懷。」
4 公冶長 第五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說:「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而已。」
5 雍也 第六 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只吃一碗飯,只喝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之中,別人都難以忍受這種愁苦,但顏回仍舊沒有改變他的快樂。顏回真是賢德啊!」
6 雍也 第六 18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 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
7 雍也 第六 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樂在其中的人。」
8 雍也 第六 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喜歡像水一樣靈活變化,而有仁德的人則喜歡像山一樣穩重安靜;有智慧的人在行動中感到快樂,而有仁德的人則心安理得得以長壽。」
9 述而 第七 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將所學到的,默記在心中不遺忘;還未學的,要不斷學習永不滿足;學有所成之後,教誨別人不會感到疲倦懈怠。對於我來說,做到了以上這三件事,其餘的就沒有了!」
10 述而 第七 3 子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
六年級
1 子罕 第九 26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被奪走,但普通人的志向是無法被奪走的。」(比喻人若堅守意念,任何人都不能改變他的志氣。)
2 子罕 第九 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孔子說:「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比喻君子面對困境時,其高尚的品格與節操,才能顯露出來。)
3 子罕 第九 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有智慧的人能分辨事理,不被惑亂。有仁德的人,心胸廣大、待人親厚,以救濟他人為急務,不會想到自己的利益,
就沒有患得患失的憂愁。有勇氣的人,見義勇為,面對困難無所畏懼,都能一一克服,勇往直前。)
4 顏淵 第十二 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孔子說:「君子幫助別人成就美好的事,不會助長別人的惡行。而小人正好相反。」
5 顏淵 第十二 17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孔子說:「所謂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誰還敢不正直?」
6 顏淵 第十二 23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貢問怎麼交朋友。孔子說:「忠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不聽就停止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7 顏淵 第十二 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曾子說:「君子通過學識結交朋友,並通過朋友來輔助修養自己的仁德。」
8 子路 第十三 5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授權給他辦理政事,他卻沒辦好政事。派他出使到外國去,又不能獨立應對。雖然讀得很多,
又有什麼用呢?」(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
9 子路 第十三 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仍能保持自己的想法,不會同流合汙;小人喜歡附和,表面上看似一致,內心卻不真誠,
也不是真的和樂。」
10 子路 第十三 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心裡安穩自在,不會驕傲;小人喜歡驕傲,但心裡卻不安穩。」(因為君子有真正的自信,所以待人處事平和謙遜;
小人則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反而用自大驕傲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反而容易暴露出內心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