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教育部統計處112 學年度的資料,全國國小約有2672所,6班以下學校約1090所,約佔所有國小的41%,少子化的原因,6班以下學校的比例,可能會逐年升高。此教學示例是以偏鄉6班的七股樹林國小為樣板,希望可以作為偏鄉6班小校,在彈性學習課程中,發展媒體素養特色課程的參考。(臺南市國小216所,6班以下95所,約佔44%)。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112 學年度的資料,全國國小約有2672所,6班以下學校約1090所,約佔所有國小的41%,少子化的原因,6班以下學校的比例,可能會逐年升高。此教學示例是以偏鄉6班的七股樹林國小為樣板,希望可以作為偏鄉6班小校,在彈性學習課程中,發展媒體素養特色課程的參考。(臺南市國小216所,6班以下95所,約佔44%)。
【 第一部分】
要使用彈性學習課程的時間,當然先來了解總綱中的媒體素養與彈性課程,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之課程規範。
透過自發、互動、共好,讓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總綱中,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是屬於溝通互動的部分,如何利用科技資訊與媒體來進行溝通互動,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透過國中、小、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習,培養孩子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
在不同階段下,各領域依據總綱,對媒體素養也都有一番詮釋,本表彙整了各領域的詮釋。整理中我們發現,各領域相關學習表現的動詞,大都會在探究脈絡中都會出現,也涵蓋了媒體素養的「近用、分析、創造、反思、行動」之能力。
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彈性學習課程的探究脈絡或許是與各領域的媒體素養詮釋內容,整合實踐的最佳舞台。
在總綱的規範下,彈性學習課程分為四類,以偏鄉小校來說大都選擇「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來進行校訂課程的發展。部定課程,領域的部分,強調學習重點,包含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希望孩子習得基本能力;校訂課程的「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主要強化學生知能整合與生活運用能力。
什麼是「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我們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來說明: 第一部分為跨領域統整性;第二部分為主題/專題/議題;第三部分為探究式課程,來進行深入探討。透過相關資訊的盤點,來了解「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的實施重點與方向。
第一部分為跨領域統整性,跨領域,就是要涵蓋2個以上的領域,各領域依據總綱,對媒體素養的詮釋,就是非常好的融入方向。
統整性課程分為3類:1.多學科的課程統整,同樣的主題,分給不同領域來詮釋,以往九年一貫常看到的課程樣態。2.科際的課程統整,學科與學科是彼此合作的,彼此互補。3.超學科的課程統整,學科與學科融合再一起,一起解決真實情境的問題,學生具備主導權,其學習目標必為生活中所需的技能。科際、超學科的課程統整是新課綱的方向。
「主題/專題/議題」這三個如何區分?我們先看「主題/專題」兩者的區別主要在「老師的介入」、「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度。主題:老師的介入、主導會比較重,相對的學生自主的部分就會比較少;專題:老師的介入、主導會比較少,相對的學生自主的部分就會比較多。「議題」指的是議題手冊上的項目,不管是主題還是專題,只要與議題手冊上的項目相關,即可以稱為「議題」。不過現階段的真實狀況,媒體素養並非議題手冊上的議題。
探究教學模式有很多(常聽到的有PBL、概念為本、DFC、設計思考...等),每種的探究模式,都是為了要協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依據不同的狀態而發展出來。
方法很好就用嗎?身為老師要發揮專業判斷,思考你與的孩子、老師、學校,需要哪一種探究模式?要解決什麼樣的學習問題,能否帶來正向成長,這是一定要去釐清的。
探究教學模式,主要加強學生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之學習 ,學生在學習上應扮演主動的探究者的角色,探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發現及解決問題,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中心 。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擬定可行的解決方案,獲得結論並驗證之,透過問題解決的過程,讓學生從中學得解決問題的技能 。
問題解決的過程依據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整合知識、技能和態度,應用情境脈絡化的學習(情境),給予孩子學習的「課題」;透過學習策略與方法,創造思考的機會(角色),帶著學生進行「探究」;提供舞台讓學生「表現」,活用實踐的表現(任務),也可結合科技讓思考可以顯現,影響更多人。
【 第二部分】
了解「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白皮書」提到的願景、能力架構、國小部分的實質內涵、推動原則。有哪一些方向或重點,是我們設計媒體素養課程需要注意的。
在數位時代「數位公民」具備特質如下:
1.知情:懂得如何運用媒體及傳播科技獲取所需資訊,並進行有品質之溝通,讓自己在個人生活中得以自我成長與實現。
2.負責:懂得如何以負責任而符合倫理方式進行各種傳播行為,讓自己在公共生活中善行公民權利,善盡公民義務。
3.利他:理解公眾參與及群體協作可以創造社會共好,並願透過具體傳播行動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
能嫻熟使用媒體及傳播科技,發揮其正面功能。
培養以下5種能力:
1.近用(Access):熟練地查找、使用媒體,探索、策展資訊之能力,包括能夠在數位傳播中瀏覽、搜尋、過濾、管理資料、訊息及數位內容。
2.分析(Analysis):運用思辨能力分析、評估媒體及資訊品質與內涵觀點,同時考慮其潛在影響或後果之能力,包括能夠辨識從數位傳播中獲取資訊之真實性與可信度。
3.創造(Creation):創造具實質意涵、符合需求之媒體與資訊,並向他人自信表達自我目的之能力,包括能夠適當運用新興數位工具產製數位內容或訊息之能力。
4.反思(Reflection):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之媒體生活有所認識並進行管理。
5.行動(Action):透過媒體來參與社會活動,行使公民權利,以及在政治領域中秉持民主價值與態度展開行動之能力。
這些能力養成後,學生也能進行批判性思考。
從白皮書中可以發現,媒體素養的推動原則,都是希望以比較正向的方式來進行推動,希望學生「善用媒體、善用科技」,而不是討厭與厭惡。並希望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用系統學習的方式,學習媒體與資訊素養。
系統學習這部分,須從全校性的課程規劃,比較能看出其系統性。
【 第三部分】
了解課綱「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之課程規範、「媒體素養」需要注意的面向之後,回歸學習者的角色,盤點教學現場的資源,進行全盤性的思考規劃。
針對媒體素養願景,身為國小老師我的思考:
知情:了解是一種學習,強化知識對孩子的意義;如果可以配合學習情境,讓孩子有機會做到會更好。
負責:在國小學習階段,是否先讓孩子,感受負責的重要性;提供負責的學習歷程,讓孩子從感受中同理。
利他:過程中,了解利他很棒;若能在學習歷程中,讓孩子感受利他,孩子會更有感。
我的學生為國小中、高年級,中年級剛開始接觸科技,學生大都會透過課程體驗,對於媒體概念開始有比較清楚認知;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的關係,不常接觸,相對是非常陌生的。事物的好、壞通常會由體驗,產生「經驗」與願意接受的「觀點」,再透過「思考」慢慢構築,而成為個人的觀點。當孩子沒體驗、感受過,只透過想像、他說,很難深入思考、給予批判或客觀表態。因此,在進行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時,我的孩子會需要怎樣的媒體素養,要先釐清。
盤點媒體素養基地學校的推動模式,以及教育現場的觀察,發現媒體素養教育大都會在以下4個狀態下進行:
1.領域課程,除了核心素養B2的各領域對於媒體素養的詮釋外,國小部分再社會領域的領綱,也有加入媒體素養的元素,在學習重點部分有明確目標,給孩子媒體素養的深化學習。
2.行政宣導,媒體素養相關宣導為學務組業務,學校會於兒童朝會或教師晨會中,安排相關的學習宣導課程。這部分大都會聚焦「媒體問題、議題」為主。
3.學校的校訂課程,通常會在彈性學習課程的「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式課程」、「社團活動」這兩類課程中進行。
4.寒、暑假營隊活動,學校端會引進民間資源或結合民間單位一起合辦。有能量的學校,會由學校教師社群一同討論,開發媒體素養教育課程,在營隊活動中實踐。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學校發展為主體的課程,回應學生個別差異和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中心整合學校社區特色與資源。本位課程可能包含「部定、校訂」課程兩大區塊。
而「特色課程」匯集全校的願景與共識,精心規劃出學校特有、優質的課程。因此「特色課程」具有「學校本位課程」的精神。
以十二年國教總綱、領綱、議題手冊規範來看,領域要具備「學習內容、學習表現」;議題則要具備「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媒體素養的國小實質內涵,即是依據議題手冊規範來設計。以議題融入課程類型來說,與彈性學習課程(校訂課程)相關的,就是「議題主題式課程」、「議題特色課程」這兩個課程類型。「議題主題式課程」涉及領域教學時間,較為複雜,難度也較高,一般學校大都會挑選「議題特色課程」來進行。
【 第四部分】
彈性學習課程,加入媒體素養導向教學的教案如何規劃。介紹三上的課程架構示例,讓大家了解要完成一個年級、一個學期的課程架構規劃,可以如何進行。過程中,會依據「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進行課程發展。
選定社會領域的課程架構,為發展的方向,擬定專題主題,確認之後,再進行專題問題情境的設計。
三年級的專題主題為「社區都不知道學校在做什麼?我好像也不知道家鄉到底有什麼?」
依據不同的年級設定問題情境,問題的情境需生活化,年段與年段之間可以有脈絡系統,以樹林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從認識家鄉、介紹家鄉、發開發家鄉文創、行銷家鄉,其課程設計之脈絡,這樣的課程設計,孩子學到的知識才能疊加應用。
三上的專題的問題情境是「如何讓社區民眾知道學校的事情?」
依據不同階段與專題問題提供的情境(context),進行學生圖像-角色(role) 、校訂任務(task)的思考 。
學生圖像-角色(role)的定義,讓孩子思考與發想有明確的方向。
校訂任務(task),則是會協助孩子確認學習任務與目標。
完成三上的角色、任務的設定。角色為記者實習生 ;任務為能依校長與主任需求,讓大家認識學校。能擔任主編與記者編輯出版小白鶴週報 。
課程要能協助「學生學習」,樹林的學生「不思考、不主動、不敢說」,透過修正學校願景,提出「創業家教育」課程,改善孩子的學習問題。
媒體素養主要在「創意市集」脈絡實施(每週2節課),此脈絡主要改善樹林學生「不主動」,透過問題解決的課程設計,讓孩子習慣、喜歡問題解決。
如何在「創意市集」原校本脈絡下,將媒體素養元素加入,這是學校團隊思考的重點。
盤點相關的領域內容,「創意市集」脈絡是以社會領域為基底,分析南一、翰林、康軒教科書的內容,找出相呼應的「專題問題情境」,再將「專題問題情境」放入「家鄉」的元素,讓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呼應「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總綱希望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白皮書希望學生成為「數位公民」,這兩者的關鍵是,如何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自主行為」。因此在3-6年級的課程規劃中,對於課程如何帶著孩子從「主題」(老師介入多、學生自主少)走到「專題」(老師介入少、學生自主多),這部分教師團隊就需要有共識,並提出說明。以樹林國小的規劃來說,3年級剛開始會先走主題,讓孩子對問題解決有概念,過程中老師會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逐步放手讓學生的學習往專題方向走。直到6年級,6上老師帶著孩子一起辦理策展(師帶自主);6下學生要自己完成一場策展(自主)。
不是最好、最齊全的探究模式,就是最適合學校的模式,探究模式的選擇,還是要回歸學生與學校。我的孩子的學習問題是什麼?怎樣的探究模式學生包含老師較易理解(看得懂),適合我們學校使用?引用的探究模式,依據學校狀態、學生學習是否需要修正,讓探究模式適合我的學生,這些都是要思考的問題。
以樹林國小來說,採用的是DFC探究模式,但位處偏鄉、學生人數少,學生的訊息並不多,引導討論孩子討論沒幾句就結束,因此在DFC探究模式前面,增加搭建鷹架,增加學生的訊息量,討論才有可能發生。在高年級部分,更將DFC探究模式細分為12個步驟,建立學生問題解決的模組概念。
這些都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情形,所做的調整、修正。
接下來就進行校訂任務的設定,我們發現校訂任務若是跟「製媒體」有關,在問題解決的探究脈絡中,就很容易地可以將媒體素養的實質內加入(近用、創造,這2部分最契合)。因製媒體任務,在脈絡過程中,更有機會產生媒體使用上的問題,可以與學生深入的探討。
若不是製媒體任務,在資料蒐集、分析、識讀,或是在成果說明、分享...等,也都是媒體素養教育很好的切入點。
除了任務外,學生圖像的角色也是訂定的重點。香港陳可兒博士(2006)所提出的CRT模式(Context情境、Role角色、Task任務),結合真正的情境脈絡,透過讓學生扮演專家角色,並參與共同討論出的實作任務(T),展開觀察、探索與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角色設定,讓孩子透過角色扮演,更能與原本設計的情境脈絡相呼應,孩子在執行任務時才會更有感。
學生圖像的角色只要與媒體相關,媒體任務與問題就會伴隨發生,更容易與媒體素養教育結合。
課程地圖的重點在於能力的堆疊,3年級我們帶著學生從,記者實習生的初階報導,成長至可做專題報導的專業小記者,強化孩子對於媒體的製作經驗,增強孩子對媒體的熟悉度;4年級學生從文宣設計師與至產品設計師,讓學生自己設計,從理念、表達、轉化、製作、傳達、呈現..等面象,讓學生對傳播科技有概念,透過實作體會傳播科技的使用。
當學生具備了數位公民基本能力,對於媒體的製作有經驗,也熟悉了傳播科技後,老師帶著學生使用「媒體及傳播科技」的正面功能,進行策展專題,直到最放手給孩子自主完成「數位公民」相關主題的專題。
此影片為此模式設計出來的課程,老師實際在教學現場帶著學生進行課程的紀錄,透過影片的說明,讓大家更了解,在彈性課程中,媒體素養的課程樣態,透過課程紀錄影片,讓課程設計與實際課堂的結合更能聚焦、理解。
三上 記者實習生
六上 數位公民體驗家
六上 數位公民實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