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ing in progress
中二級同學參與香港青年協會創意教育組舉辦的「4D Frame 橋樑大考驗」工作坊。此工作坊引導同學探索橋樑的力學結構和幾何形狀的受力特性。同學透過學習運用4D Frame搭建基本桁架橋,並透過自由改裝來完成承重挑戰,親身體驗工程設計的樂趣。
各班同學亦於活動用即興地合作,製作橫跨整個禮堂的橋樑,贏得在場一眾師生的讚賞。
負責組別:STEAM Team
科學週攤位及展覽由STEAM Team和科學學習領域主辦、科學教育學習領域各科組合辦,於禮堂舉行為期兩日的展覽及遊戲攤位。展覽和遊戲攤位包括由各科組準備,與高中課程相關的科學挑戰、化學實驗室導賞團、高中科學科選科與升學資訊等。
本校亦與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合作,邀請理學院 Science Busking Team 到校,於展覽期間到場向同學進行科普活動,並為同學提供科學相關學科大學升學資訊。
負責組別:STEAM Team、科學學習領域、生涯規劃組
為提升同學對數學的興趣,本校於3月26至28日午膳時間舉行數學週。數學週提供不同種類的攤位遊戲,例如:「合24」、「四色定理」、「扭計骰大挑戰」和「Block 'N Roll」。大約二百位同學參與是次活動。
負責組別:數學科
「格致」以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為主題,介紹古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不同的科學原理。
是次展覽由中文科與STEAM Team合作,設計了一系列小遊戲,讓同學寓學習於娛樂,親身體驗相關科學原理,感受中國人的傳統智慧。
負責組別:中國語文科、STEAM Team
展品負責人:王韜傑 李信哲 梁鍵楷 呂梓賢
海洋佔據了地球表面的70%,但人類對其仍缺乏全面的了解。我們開發了機械魚「流洋。奇魚鏡」,它利用VR顯示器實現即時的水下探索,無需用家游泳或潛水。透過使用VR顯示器和控制器,使用者可以控制機器魚的移動。用戶的指令透過無線傳輸到水上的浮動平台,並通過有線連接傳送到水中的機械魚。機器魚收集的影像、資料和聲音,將發送到平台的主機板,並透過無線方式傳輸到電腦和使用者的VR設備作處理及展示。
「流洋。奇魚鏡」旨在回應人們對海洋缺乏了解的問題,並促進生態保護。它為公眾提供了一種安全而有趣的方式,包括兒童、學生和殘障人士,可以近距離觀察海洋生物並了解海洋生態系統。通過代入魚類的視角,「流洋。奇魚鏡」能提高人們對海洋保護的意識,激發對海洋研究的興趣,並鼓勵採取行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整個旅程當中結合了韓國傳統文化及科技的元素。韓國一直以來都是科技領域的領先者,他們擁有豐富的科技研發資源和優秀的科技人才。本次與韓國進行科技交流,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更多創新科技的靈感,還可以將這些經驗應用到未來職業中。
行程中參觀了首爾能源夢想中心、南山塔、現代汽車等等,其中一樣最深刻的是與首爾大學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生們由一開始很害羞,後來透過老師的引導、破冰及示範。學生開始願意敞開扉與韓國學生利用英文進行溝通。這才是真正與其他國家人民進行文化交流的精髓。
負責組別:STEAM Team
STEM FUN DAY透過電腦編程,讓學生嘗試操作氣墊船。從動手做裝嵌氣墊船至編程,學生均需要合作及了解氣墊船的運作原理,以在比賽中獲勝。
負責組別:STEAM Team,初中電腦科
科學週攤位及展覽由STEAM Team和綜合科學科主辦、科學教育學習領域各科組合辦,於禮堂舉行為期兩日的展覽及遊戲攤位。展覽和遊戲攤位包括由各科組準備,與高中課程相關的科學挑戰、化學實驗室導賞團、高中科學科選科與升學資訊等。
綜合科學科亦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在校內推行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並於科學週期間場內舉行展示,同時組團到科學實驗室參觀學生大使進行馬蹄蟹飼養程序。此外,天文台亦派出輻射巡測車到禮堂外進行展覽,讓同學親身到車上參觀及了解香港探測背景輻射指數的科研設施。
負責組別:STEAM Team、綜合科學科、化學科、生物科、生涯規劃組
本年度第五十六屆科學展覽的主題是「Rhythm 節奏」,參選隊伍須運用科學知識,就「調節個人生活節奏」、「喚起集體回憶」及「調節生態系統」三個切入點出發,研發產品幫助大眾改善其生活環境的質素。本校同學於上學年受疫情期間,大量的一次性快速測試所導致的塑膠浪費啟發,以名為「篩方。淨土 Re:RATRix」的發明參賽,將傳統的快速測試裝置外殼進行重新設計,以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研發出可重複使用,兼容不同試紙及客製化外觀的快測裝置,以減少塑膠廢料的產生,同時在社區推廣可持續發展。
在梁子聰老師、文志韜老師、鄭曉峰老師及隊長胡鈞然同學的帶領下,本校團隊的參賽作品成功晉級科展決賽,並順利於8月22日至28日期間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廳向市民大眾展出。在籌備、長達十個月的產品研發及展覽期間,團隊上下皆全力以赴,克服各種難關,努力將研發產品改良至臻於完善,並努力向訪客進行講解背後理念和科學知識,以獲取大家的支持和認同。同學們憑著努力不懈和團結一致的精神,以及在校長、老師、校友、家長和同學們的支持下,成功地從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以些微票數之差成功衛冕由參觀者一人一票選出之「最受歡迎攤位」獎項,成為科展史上首間獲得「八連冠」之學校!
另外,為推廣反思文化,本年度 STEAM Team 亦與中文科合作,為到場參觀的同學設計不同的反思任務,讓同學可於參觀展覽時,對不同學校的展品和主題進行記錄和反思。在眾多參與的同學中,不少同學也對展覽所得作出高質素的反思,當中不少更是剛入讀慈幼準中一新生!經篩選過後後,我們最後選出五位優秀的同學進行嘉許,並於校內展示相關同學的優秀反思文章。
在此,我們感謝於展覽期間曾到場支持我校團隊的各位師生、家長和校友們。你們的到訪為我們團隊提供了不少的支持,而團隊中的同學亦從訪客和評判的意見和指導中獲益良多。同學們從展覽活動中除了能訓練創意解難、科研、演說和應變能力外,同時亦能從中展現團隊合作和領導才能,突顯慈幼仔「以青年帶動青年」的特質。更重要的是,這次展覽亦提供機會讓不同屆別的畢業生到場參觀交流,當中亦包括過往不同年代參展團隊的產品負責人。各屆隊長一方面為參展同學提供寶貴經驗分享和意見,同時亦能為師弟作榜樣,建立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展現「慈幼大家庭」上下一心的特質!
是次參賽項目亦獲香港教育局推薦參與創新科技學生師友計劃,而負責同學於比賽後受傳媒訪問,詳述研發產品期間的經歷和感受。詳情可參閱以下文章。
慈幼英文學校參與了由香港藝術節主辦、為期3個月的「聲光.會影」到校藝術交流計劃,探索科技結合光影的可能性。參與的12位同學來自中四、中五的視藝科及科學科學生,同學先參與6節工作坊,由本地藝術家英文翰介紹世界各地的聲光藝術如何互動運作,以及感應器裝置的應用。
12位中四及中五同學在短短3個月內完成了全長約3米的互動裝置藝術《燐粼》,作品描述學校與筲箕灣社區的關係,整個構思是一幅很大的畫,有兩排城市的剪影。當中也穿插了社區的舊相及學校的活動相片。在駁上LED燈裝置後,每當行人路過,感應器接觸到便會亮燈。
美國裝置藝術家 Jen Lewin 更親身到訪學校,教導同學如何把細小的LED燈縫在布料上再通電,也與同學到訪現正在港舉行的SUPER POOL互動光影舞台,講解背後原理及如何運作。
團隊亦獲傳媒訪問,詳述期間計劃期間的過程和經歷。詳情可參閱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