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主角小樹和我們一樣都是16歲的少年,並以小樹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廢棄物,來探討現今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現今社會的環保議題,並以頭尾呼應、重複的句子來突現電影的核心理念。
Our Feedback
瑪麗亞:
你會如何設計這個所謂「變強壯、變美麗」的地方?它會是什麼樣子?
我目前想不到確切的地方,但我認為越樸素愈好,因為阿袋它們一生中沒多少機會可以見到外面的世界,也許那台裝甲車沒有掉下來,他們可能就沒機會了。所以安排越是樸素的地方,讓觀眾覺得這個地方沒有那麼特別,卻又能認同阿袋它們因沒見過外面的世界而感到新奇的心。就如同導演安排的台北101,在我們認知上,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別的,卻又對阿袋它們的感受感到好奇。
柳丁:
劇情中反覆出現說再見的情節,這讓我感受到依依不捨,或許想表達出練習了這麼久而最後一次就真的要離開讓讀者感受到悲傷,我想跟過去內向的我說聲道別,自從進了高一以後我個性有著非常大的改變,從原本的不敢開口去認識別人到後來可以主動的去找人聊天,所以我想跟內心的我說「再見」。
哈比婷婷:
刺激啟發
我不是無處可去,只是該去的地方我不願意去。
給我一種刺激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一開始電影的影響,鐵甲車在我心中形成一種可怕的形象,所以在小樹幫助垃圾們逃離的時候,真的會跟著音樂有種緊張刺激的感覺。
蕭煌奇:
小樹的去留
認為自己沒有意義加值、喜歡,是「沒有人要的垃圾」但小樹,像是對沒有亮點的人生發出哀怨。遇見了一群會說話的垃圾,小樹卻感覺像遇見知己般愉悅,與一個認為自己還有無限用途的塑膠袋相比,產生強烈對比。如何決定自己的價值,就取決於電影中選擇離開或留下的想法。
宜錦大正妹:
環保
阿袋變成了他想要的樣子而不是繼續待在廢棄之城,但從環保議題下,「塑膠」確實帶來許多的垃圾,現實生活中大部分都垃圾都來自塑膠,而塑膠是不能被分解的,它會一直留存在地球上,造成生態髒亂,漂流海洋甚至會被海洋生物吃下肚造成海洋生物的危害,為了讓塑膠減少,唯一的方法也只有拿去焚化爐燒,但這又會造成空氣汙染,我們必須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
郭甲魚:
環保
從環保議題看,塑膠袋製品對環境傷害很大,隨處可見的塑膠因無法分解,因此只能將它焚化,這對空氣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從自我認同的方面看,將阿袋比喻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想法,有自己意識,有自己目標,像人一樣,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電影中的阿袋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在現實中,這部會讓我反思,是不是任何物體都能視為獨立的存在。
賢哥:
在看這部電影前,覺得應該挺無聊的,因為是動畫片,但在看的過程中在發現,這部片的導演有3大用意:1.省錢(因為沒人演戲)2.愛護每個東西,切勿喜新厭舊!3.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天生我才必有用
弦弦:
環保跟心得
小樹看到什麼都不是阿袋,代表現在社會隨處可見塑膠,導演可能是想給我們環保意識,讓我們知道塑膠的不可滅性。
不管怎麼樣,人活在這世界上一定有自己合適的去處,所以有挫折就會有進步、啟發!
子C:
題材很新穎,角色的性格、人物特徵鮮明,我很喜歡動畫中的色彩配製,城隍爺的每次出場都有滿滿的台灣味,還有小樹靠著塑膠袋充氣飛起的畫面,塑膠袋的五彩繽紛,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突破使我愉悅,夜店的霓虹燈閃爍,藍綠和紫色重疊令我印象深刻,利用多種色彩元素,讓我了解製作動畫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