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座還是不讓座?」─ 孩子們生活中的抉擇挑戰
點亮生命教育協會
小學生命教育亮亮課程老師/林曉芳
在回家的公車上,四年級的孩子遇到了讓人左右為難的情境:只剩一個座位,剛上完體育課的孩子感到非常疲累,癱坐在博愛座上。當一位老爺爺慢慢走上車,手提著看似沉重的大包包時,孩子陷入抉擇,想要讓座給老爺爺,卻因為痠痛的腳站不起來。如果是你是這孩子,你會怎麼辦?讓座,還是不讓座呢?
這樣的情境在學科考卷上難以見到,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值得討論和練習的議題。在四年級亮亮課程的第16單元「該怎麼辦」中,即是以公車讓座討論作為體驗活動主題,孩子們透過演戲模擬和分組討論,共同探討如何在滿足雙方需求的同時,找到安全可行的解決方式。
孩子們苦惱的討論後,有些孩子選擇讓座,因為老爺爺看起來比自己更需要,而自己可以坐在公車地板上、倚靠欄杆撐著,或是下車等下一班公車等。有些孩子選擇不讓座,因為自己腳痠站不穩也是需要座位,但他們可以幫老爺爺提包包、問老爺爺要不要一起坐,或是鼓起勇氣問其他大人願不願意讓座等。
隨著時代科技進步,有些答案也出乎我意料之外。某次有位學生的答案寫著︰「讓座,我再自己搭計程車回家。」看到之後我愣了一下,提出心中的疑慮:「你們有自己搭過計程車嗎?要怎麼付錢?」同學淡定的回答:「老師,打電話請媽媽叫Uber來接我就好,這樣我就不用付錢。」原來有些中年級的學生已經會透過智慧手錶或手機與爸媽聯繫。向親近的家人尋求幫忙也是很好的解決方式,這也顯示了他們靈活運用科技的能力,如此多元的解決方式展現出孩子們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和創意思考。
讓座與不讓座都只是做出的選擇,並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並不在於你做了「什麼」決定,而是你「為什麼」做出這個決定。這種情境下,讓孩子透過模擬的方式,能夠有機會深入思考這個問題。透過觀察他人的需求與環境氛圍,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困境,使他們能夠在當下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生活中還有許多兩難的問題,等待孩子們去挑戰。只有透過這些生活中的小練習,他們才有機會提升思辨能力、累積經驗,並在面對生活中更多臨時狀況時,做出更加機智且周全的選擇。因此,讓孩子們能夠從這樣的情境中學到東西,不僅有助於他們的成長,也能培養他們應對各種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