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電影院
《小丑》帶來的思考:笑容背後的故事
學務處生輔組長/林昆岳
還記得那次進電影院,是我第一次接觸這麼特別、讓人久久無法忘懷的電影《小丑》。它不是我們平常看的那種超級英雄電影,沒有帥氣的戰鬥,也沒有驚天動地的爆炸場面。這部電影像是一本厚重的日記,打開了我們平常不太願意去看的那一面世界。
原本以為我會像看不懂《復仇者聯盟》一樣昏昏欲睡,沒想到兩小時內我完全專注,深怕錯過任何一句台詞。故事雖然簡單,但電影傳遞出來的訊息卻一點也不簡單,它談到很多我們平常不太會主動思考的事「心理健康」、「社會的冷漠」,以及我們「對他人的誤解」。
電影主角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他常常會突然發笑,不是因為開心,而是一種他無法控制的病。這樣的他在社會中被誤會、被排擠,甚至被欺負。他努力想當一個好人,努力想和別人一樣過正常生活,卻總是被拒絕。看著他的笑容,明明是笑,卻讓我覺得很心酸。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笑臉迎人」,要在學校、在公眾場合有禮貌、有修養。但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太常把「難過」、「害怕」、「不安」這些真實的感受藏了起來?電影裡一句話說得很真:「對精神病患來說,最難的是人們總期望你表現得像沒病一樣。」這句話讓我非常震撼。我們常常希望別人「正常一點」,卻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的痛苦。
主角在一條很長的樓梯上跳舞的畫面。他一邊跳、一邊下樓,那個畫面看起來很自由,但我知道,那並不是他真正的快樂
在學校,我們有時候也會遇到情緒不穩的同學,或者不太愛說話、常常一個人坐著的同學。我們是不是能更有耐心一點,更有同理心一點,不要急著貼上標籤,而是學著去了解他們的故事?
《小丑》裡的畫面也讓人印象深刻。整部電影的色彩非常講究,常用鮮明對比的顏色來呈現主角複雜的情緒。像是他穿著鮮紅色西裝、站在灰暗城市的街道上時,那種衝突的美感不只是視覺上的,也是情感上的對比,他的外表鮮亮,內心卻滿是孤單與掙扎。
我最喜歡的一幕,是主角在一條很長的樓梯上跳舞的畫面。他一邊跳、一邊下樓,那個畫面看起來很自由,但我知道,那並不是他真正的快樂,而是他壓抑太久之後的一種爆發。那種又悲傷又美麗的感覺,真的讓我印象深刻。
電影結尾沒有給我們一個「好人打敗壞人」的結果,它留下了許多模糊的空間,讓我們去想:「在這樣的社會裡,我們到底該怎麼對待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也許我們都不完美,也許我們都曾經不小心忽略過別人的心情,也許我們也都有過必須「假裝沒事」的時候。
但如果我們可以從這部電影學到一件事,那就是「理解與接納,永遠比批評與排斥更重要。」《小丑》雖然是一部給大人看的電影,但它帶來的思考,卻是每個年齡層都應該面對的。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包容,也需要更多可以誠實表達情緒的空間。
也許我們都曾經在生活中,因為不被理解而感到孤單;也許我們都曾在別人面前戴著笑臉,心裡卻一點也不快樂。但希望從現在開始,我們能更願意理解別人,也更願意被理解。願我們都能笑得更真誠,也讓別人笑得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