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
性平教育
教育專欄
性平教育
當小學生遇上網路怪獸
編輯部整理
小謙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學,課後喜歡用平板玩遊戲與觀看YouTube影片。某天,他在遊戲中認識一位自稱「哥哥」的網友,對方以贈送虛寶為誘因,要求小謙加入某個社群聊天室,並傳送自己的照片作為「交換條件」。一開始是無害的自拍照,後來對方語氣轉變,威脅小謙若不配合,將散布照片並告知老師與家長。小謙驚恐萬分,開始失眠與食慾不振,直到導師留意到他的異常,進一步發現整起事件。
一、孩子與家長應如何面對
面對這類性暴力或詐騙事件,孩子與家長的第一時間反應至關重要。
孩子可以這麼做:
保持鎮定:雖然害怕是自然反應,但冷靜能幫助做出正確判斷。
保存證據:保留對話紀錄、圖片或影片,勿自行刪除,以備後續調查使用。
調高隱私設定:關閉或調整社群平台的個人隱私權限,避免更多資料外洩。
主動尋求協助:可向家長、老師、輔導老師或校內信任的大人尋求幫助。
家長應這麼做:
穩定情緒:面對孩子遭遇網路暴力,家長首要任務是提供穩定情緒支持,避免責備。
陪伴孩子:給予安全感與傾聽,協助孩子釐清事件過程與內心感受。
尋求專業協助:可聯繫學校輔導室、社會福利單位、心理師等,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治療。
二、學校的處理流程與角色分工
當事件發生時,學校將依法律規定與教育政策,迅速啟動相關應對機制,並展開全方位的支持措施:
1. 通報與法律程序:
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3條與《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7條,學校於知悉事件24小時內,必須完成社政通報(例如透過「關懷E起來」系統)與校安通報,確保事件進入法律與行政處理流程。
2. 提供學生協助與保護:
依《學生輔導法》相關條文,學校須主動提供諮商與輔導資源,並視情況安排法律協助、保護措施與社會資源轉介,保障學生身心健康。
3. 性平機制啟動:
若事件屬於疑似校園性騷擾或性霸凌,則依《性別平等教育法》展開調查處理,確保被害人與行為人皆獲得必要協助與教育介入。
4. 非校園性平案件協助:
若非校園性騷擾範疇,則協助學生與家長向「性騷擾防治法」機關提出申訴,並提供合法網路影像移除協助,如聯絡「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台灣展翅協會Web547」。
三、學校與教師的預防與教育作為
為預防類似事件發生,學校平時即應建立完善的性平與數位素養教育機制:
1. 校內分工整合: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統整性平議題推動方向。
教務處:推動課程內涵性平教育,讓議題自然融入各學科。
學務處:辦理教師性平知能研習、不定期宣導(如校網、入班宣導、社群平台宣導)。
總務處:創造校園友善安全環境。
輔導處:規劃學生性平與親職教育講座,強化家校合作。
班級教師:將性平與數位素養議題融入生活課程與班級經營。
2. 專業資源運用:
協請電腦老師進行網路安全教學。
建立學生與導師的信任管道,使學生能在發生問題第一時間獲得協助。
四、強化學童的網路安全意識
學童的數位媒體使用逐年增加,親師合作是守護學童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1. 家長的角色:
主動了解孩子的上網習慣與常用平台。
訂定合宜的上網規則,例如每日使用時間、禁止私訊陌生人等。
與孩子討論網路陷阱與性暴力風險,提升辨識能力。
2. 教師的角色:
定期進行數位素養與性平議題教學,如「網路交友注意事項」、「網路陷阱模擬演練」等。
結合時事或模擬案例,提高學童參與與共鳴。
主動關心學生在網路社群的互動,必要時通報與轉介。
在數位社群蓬勃發展的今日,學童在網路上的安全與尊嚴不容忽視。家長與學校需攜手合作,透過教育、支持與法律保障,共同建立一個讓孩子安心探索、健康成長的網路環境。正如小謙的故事所示,一個及時關心的眼神,一次主動出手的協助,可能就能挽救一顆受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