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夏令營本會理念與教學方針完整版

本會理念與教學方針:

談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讓人活得精彩幸福,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必須瞭解三項概念。

其一:人生而不同應當因才施教,人皆被創平等應當獲得相等尊重。

現代教育以考試成績為最大評估等同否定因材施教並且綁死教育方式,而特設班只佔教育系統裡面非常小的比例,多數人無法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不只如此,因為綁死教育的方式使得我們越來越多小孩被檢定出ADD(注意力不足障礙)或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學習障礙是非傳染性疾病,那麼學習障礙人數比全學生人數,在長遠時間中應當維持相近比例,如果現ADD/ADHD比例提高,說明了「ADD/ADHD或許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又或是我們更直覺地去歸因「被綁死的教育迫使ADD出現」,畢竟如果環境要一個小學生長時間坐在桌前專心學習,怎麼能要求所有小孩都不反抗呢?

*(過去有放牛班解決這個問題,放牛班某個觀念上也是因材施教,放牛班裡一樣有好老師與成功的學生,相信各位應該聽過不少這樣的故事)

本會小班教學,教師專業觀察每位學生身心學習狀態進行引導式教學,相對在學校老師為顧及全班級的「正常教學」下,本會老師能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較多。能使每位學員都能依照自己的步調進步,獲得信心與能力。

其二:人應該具有好奇心和興趣

台灣平均成年人一年讀不到三本書(按此進入新聞網址),而平均值是往極大值靠攏的評估方式,亦即若有人一年讀36本書,平均值應該會增加,就如同台灣平均所得相當高,卻完全不符合民眾多數的看法一般,但一年讀不到三本的平均,就代表一定有非常多人是0本到1本。我們台灣的成年人到底出了什麼事情?若要追根究底,全是教育的錯。您若經過完整的台灣教育,你在這個教育得到多少樂趣能激發你一輩子進行學習呢?相信大家心中都也答案。

現在教育體系嚴重剝奪老師的專業性,老師不應該是傳授知識的機器,而是扮演刺激、誘導、吸引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教數學的老師熱不熱愛數學?熱情是一種極具渲染力的情緒,如果數學老師本身不愛數學,他的學生怎麼感受得到數學的有趣?

有人求魚應當給他釣竿,在教育來談,不應該是給孩子釣竿,而是直接告訴他魚是美妙的,他應當去求魚,就連釣竿都不給,孩子會自己找到釣竿,或是叫您買釣竿給他,甚至自己製造釣竿如果我們能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就成功了,甚至不需硬塞知識給孩子,人天生能搜索環境、也能創造工具,但如果我們只想塞知識給他,並且以考試為評量確立一個人的價值,並且還告訴他,這社會就是這樣,這樣你就會成功就會有錢,那人類的價值何在?生命就如同被奴役犁田的水牛。等到離開學校,多數人心想:「太好了,我不用再看書學習了!」。於是造就了台灣成年人的超低閱讀率。

本會以激發小孩興趣為第一目標,我們不求每個人都在數學代數上有良好的計算與推理能力,我們觀察到有些學員對於代數理解力尚未發展時,幾何就有很強的學習與理解力,我們就先誘發他對幾何的興趣,等到他國中時期碰到平面座標與代數結合時,自然他的能力就能觸類旁通,產生學習的高效率。

其三:人生命的本質是創造

本會多次進行科展的輔導與教學,觀察到資優生多數無法找出一個科展題目,現代教育下出的學生(甚至是老師的小孩)要作科展時,居然先去圖書館借「趣味一百種生活實驗」來抄襲,科展的目的在「創造」,「創造這世界上本來不具有的知識」或「理解並描述出這世界上本來不知道的規則」,剛入本會的學生被老師說到要自己創造時,經常一臉茫然,表現出他受教育上的缺乏,學生對於他自己想要作點什麼的念頭,幾乎是全然沒有。小學生應當是想像力起飛的年紀,他們應當可以天馬行空說出,我要研究龍捲風能不能進行發電,但我們的小學生在現代教育的教導下,連夢想都還沒擁有就已經被現實知識破壞,想像力被抹殺,實際去行為然後失敗累積起來的經驗與知識也為零。這真的是好事嗎?尤其是資優學生比起一般學生更加缺乏創造力,因為他們學習得快,知識多,對於假設的否定能力跟速度比起一般生更快更準確,雖然以傳遞知識的評估來說成功了,但以誘發創造力的角度來看卻是失敗的,我們到底要扼殺幾個發明家呢?創造力的缺乏導致學生碰到未曾碰過的數學題目時,常常一籌莫展,他們不懂畫個圖試試,也不知道把題目改簡單點看看有沒有規則可尋,只要這條數學題目他們沒學過,他們就可能放棄去創造出解出題目的路徑,學校與考試數學題目不管再難都有答案,但我們以人類的價值來看並不是解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而是解出仍然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從無變有,從0變1,這才是人類的價值

本會輔助學生進行科展,即使不交件也做科展,這是小學教育中最欠缺的一塊,好好做個科展,讓學員自己做出自己的研究,我們不進行抄襲,我們要走人類沒走過的路,即使是最簡單的問題都值得思考,譬如怎麼用一張衛生紙把肛門擦乾淨?在特定的折法下不會髒手,又能節省,但怎樣的特定折法呢?老師誘發性的問了這個問題,讓同學回去折,回去試驗,發現每個人折法都不一樣,再找一個最好的折法,這既是科學也是數學,更是使學員開始進行創造。

本會依照使人活得精彩的目標訂定教學方針與教案,每一批同學都不同,每一個學員都顧及,我們每次的課程考慮所有學員的能力,並且特別給同學出幾道題目,一張講義裡面a題為了A同學而出,而他在課程上有比其他同學解得快,解得好並且提高得到獎勵的機會,b題給B同學依此類推,我們不用任何的方式去懲罰學習成效不佳的學員,我們分析給所有同學聽,也訓練A同學如何把概念傳達給其他學員,A同學自己解要怎麼想能把a題解得好,什麼手段可使a題解得快。藉此引發學員間的感情與認同,所有人都有機會獲得獎勵,我們不只獎勵解的對,也獎勵解的快,更獎勵解的「特別」的同學,數學雖然是最硬的科學(“確定性的喪失”一書中只承認數學具有科學性),但考慮學員年紀,我們的獎勵方針是更有彈性的。這樣有機會誘發學員的興趣與樂趣。

希望本文能對您有益處

徐北海 2014/5/30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