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关节与太极拳功效
踝是脚与膝中间部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在九大关节中,它属于脚以上八大关节。在中间拐弯的关节是下肢四大关节,上下联通的重要部位。
踝的位置仅次于脚,没有脚踝的放松,脚很难“双轻”。放松踝关节盘拳自尔腾虚,飘飘欲仙,十足体验到太极拳的“味道”。在太极拳圈子里,有人不明放松踝关节是松空周身之关键,往往忽视脚踝的松功训练。拳诀道:“人身为太极之体”,太极是阴阳相济,包括人体内外。从体表看,某一块小的肌肤都蕴涵着阴阳,踝关节也不例外。盘拳、推手、技击,活动在肩、肘、手反映出的动作,脚下阴阳变化的反映,踝关节起着十分重要的媒介作用。
平时行立坐卧,都要注意放松两踝。初始管住自己两踝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挂力,养成踝不用力的习惯,进而把握练拳时踝不挂力,在双方对练推手时踝不挂力,这样距离放松双踝的目标就不会太远了。
膝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膝在套路里势势负重,各种步法缺膝难成。像坐步、弓步、马步、歇步等等,还有的拳势扭动双膝,若膝不能松,膝关节不堪生负会出毛病。吴式拳对膝的训练是合理的,要求弓步和坐步膝曲不过足大趾的大敦穴(趾甲根部)。臀部尾闾“坐”在后脚跟。这个姿势很难作,关键部位是收腹股沟,形成脚、腹股沟、顶三点成一线;另一说脚尖、膝尖、鼻尖成一线,两者其实都不矛盾。
松胯是拳家之常识,凡练拳人都注意松胯,也互相提醒松胯,彩霞不松,两人较技,搭手便输,这是最好的检验。
拳家不可不研究松胯之功法。胯在下,往下松比较困难,找不到放松点。人体结构,大腿骨的股骨顶端有突出的部位即在髋臼穴部位,俗称“胯尖”。两边胯尖意往两侧突出,然后意往下松,裆开一线,这个动作看不到外形,是在意念支配下的运动。松胯动作完成后,由别人轻扶听劲,有扶空之感,用力推,推之不动,似铸入地下之水泥柱桩。但是,松胯要与提膝、扩踝、松脚贯串一起,同时放松才有效果。如果孤立去松胯效果则不佳。拳论告诫拳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切忌技击时闪腰移胯,随意扭动双胯,左右旋转似灵活,不能放松双胯,扭动也是僵滞,易受人制。
太极拳功夫不是表现在某一个部位,也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整体的综合内功。是周身整体从里及表,从内到外,“全体透空”的修炼。有拳友用腰练腰,用胯练胯,平摇胯圈,双“∞”字胯圈,斜胯圈。练来练去胯仍然松不下来。如果双胯松不下来,练拳时整体形象不佳,推手易受人制,技击难以取胜,说得难听一点,太极起式一碰便被摔跌出去。如何操作松胯呢?根据笔者的多年实践,单练胯不可取,效果也不佳。太极拳是整体综合功夫,还是应该循太极拳的规律练拳行功,整体综合功力提高了,胯关节便自然松开而贯通。
松腰
关于腰,先贤的经典论述有“腰为轴,主宰于腰”。“腰为”。“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拳家无不奉主宰而刻意修炼,但多摸不到要领。苦恼着不少拳家。
腰是拳之主宰,也是人类日常生产劳动,行动坐卧走之主宰。不练拳习武,仅有一个腰板,缺少灵活性,遇意外之事往往受制。练武之人刻意重视腰部的训练,是有道理的。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的关键。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从身知功夫中悟到一点腰在拳术中的变化和应用。拳论中论述腰的经典要言,绝非差异,我们练不好是我们的理解有误。在行功练拳时,一味在腰上用功,举手提足以腰坐之带之,初始练拳用腰不算大错,但易走弯路。最佳练法应在明师指导下练习空腰,否则拳难以练好,周身也很难松下来。我们进行双人对练推手时,聪明的拳家都知道“抢中”“藏中”。所谓“抢中”,就是双方接手,聪明的拳家抢占对方中央部位,“吃”住对方,给对方以威胁。所谓“藏中”,中两人较技将自己中央部位的腰藏起来,或者移到离开对方进攻腰部的劲头。如果此时你还教条的搬用“主宰于腰”,等于送给对手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躯干,也实实在在地被打翻在地。由此可知,此时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要空腰,也就是没有腰。拳论说“腰隙”、“腰间”,且在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词,“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什么“腰间”?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头,源头乃是发源地。写到此,使我想起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老师,他的腰是一个没有底的大深洞,无边的大深坑,你永远摸不到他的腰。按照太极阴阳学说,拳家行拳只有五个点,即顶、双手和双脚。躯干呢,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没有躯干。准确地形容,肩以下膝以上,胸腹部位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有拳家形容,胸腹是提着的灯笼,对方触摸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拳友接受空腰的理论以后,要解决如何将腰练空的拳法拳艺。首先,练拳时不想腰,不要腰。在遇有上下、左右、转身的动作时,不要以腰带手脚,以坐腰转身,而是以松脚松腰解之。转身时不转腰转不过去,请不要转,在重心上找问题。拳论有一句要言,“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怎么求,松腰松腿,除此没有什么任何良方。
在松腰训练中,松不是孤立的练习,须要有别的部位协助,相辅相成。你练松腰,先去溜臀,溜臀中找感觉。不溜臀难以松腰,溜臀的同时,脊椎节节上松,给腰部留下空间,会出现“命意源头在腰隙”的状态。松腰亦分为阴阳,用手轻扶“听劲”。阴松,腰部呈现细长空心管状,是没头的深洞;而阳松,深洞扩大超过腰围。此时习练者周身上下内外有“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感觉。
腰松不开,等于练拳没有“”,没有“轴”,主宰没有了,车轮也无法灵活,“腰隙”“腰间”也无从谈起。腰松不开,在深研太极拳的道路上遇到极大障碍,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腰松不开,脚难以放松,膝胯僵紧,腰为中间地位,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大关节,松不开是一块板,堵塞上下通道,上肢的肩、肘、腋、手等四大关节本力退不掉,周身挂力操作,丝毫没有太极拳的“阴阳变转,举动轻灵,不用劲力,动分虚实,动静开合,上下相随,内外三合”等太极拳绝妙拳艺,所以腰是重要的大关节,要刻苦习练,细心体验,求师访友不耻下问,必将会在松腰的拳艺上有所突破。
松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的重要性显现在拳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太极拳不像外家拳对肩训练,拳法有靠、压、倒、缠、耸以及七寸靠、八面肩。太极八法中有靠,但太极法里多提介松肩。笔者在实践应用中,认为以松肩为最佳习练拳法。有拳师提倡“沉肩”,笔者从修炼中认识到“沉”肩意大。凡有经验的太极高手,一般说松肩,以自然松肩为上乘。一味沉肩或有意沉肩则失去自然。太极拳讲究轻灵。总是想着沉肩,很难轻灵。
训练松肩不是短时间可奏效的,要天天注意松肩,盘拳势势松肩,在阴阳变转时松腰,同时也应松肩,一招一式肩不着力。在预备式时,双肩从夹脊左右意松至肩,然后双肩下松。经常注意动则松肩,可以达到松肩之目的。笔者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松肩练一节,介绍习练太极拳套路时,什么意念也不放入,只是练松肩,动即松肩,动动松肩,势势松肩,一套拳练下来,肩很松柔,周身舒服。有一个关键问题提请拳友注意,在太极拳综合松功修炼中,肩是最后放松的一个大关节。太极拳是综合内功,每一个关节器官都不可能单独行动,肩更是如此。肩与其它关节配合行动,外三合之首为肩与胯合,松肩垂肘等动作均为配合。
而松肩的松会经常“欺骗”练功的人,常误以为肩是最容易松下来的关节。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二人推手较技,二人你来我往,曲伸较量肩最为忙活。此时可见到为了推发对方,或防守对方来攻,便抬肩、寒肩、晃肩、转肩、闪肩、滑肩、躲肩……看上去肩很灵活,自我感觉很好,化过进攻,躲过一劫,似乎松肩的功夫很好。其实质他的肩并没有松下来,而是更加有力了。有的只是灵活了一些。前年有一位南方中等城市的青年太极拳练家登门来访,他做了几个动作,还说每天练习“平摇”,即两手手心向下,左右摇来摇去。他说他的肩很松,当地很多练太极拳的推手都推不过他。我说:“你那肩是假松,只是灵活。”他大大不解。我请他将双臂后摆大约半尺,笔者左右手以指扶他的小臂,请他将臂自然下垂到原来部位,他用了几次力都没垂下来,最终承认自己的肩没有真正松下来。应他的请求,笔者将双臂(也为膊)后伸有二尺,他以双手劲推上我的大臂,我问:“我能起来吗?”他说:“你起不来!”笔者笑着,双臂垂下,他后退一步。那青年不知太极拳是综合内功,不知肩的动作和周身各个关节和器官的配合协调关系,笔者松脚、松肩、垂肘、展指、舒腕,从脚下产生一股难以阻挡的威力,但又不是用力将他打出去。完全是用意,而不是用力。
在太极拳松功修炼中,肩是最难以放松的关节。因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力的地方太多,每次用力,无不与肩有关。天长日久,蕴藏在肩中的力量最多且最有力,像肩担肩扛之类的重担也压在肩上。你从30岁开始练太极拳,拳理拳法要求举动轻灵,轻灵和用力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拳道要求修炼者,以轻灵退去户之本力。练拳者应该明白,退去肩之本力是一项巨大工程,欲退去肩之本力,最佳的修炼法是练拳。杨式太极拳家杨振基先生说的比较肯切:“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京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老宗师说的更为深切,他说:“太极拳就是二个势子,一阴了理一通百通”。一目了然全明白了,松肩退去肩的本力,最佳的选择是练拳。还是那句老话,循太极拳规律练拳,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否则盲练几十年之后一无所获。此言并非耸人听闻,请你到公园或体育声看一看,社会上练太极拳四五十年的拳师,收了很多弟子,大名在外,或者是某派传人,弟子学生一大片,而肩松不下来,遇能松肩的高手,只能一败涂地。几年前曾有一位名家,在某省会一个武术工作会议上,被一位武术教练打翻在地还滚出线外。太极拳名家周身松不下来,也是无奈。
放松双肩的操作已经明细,那么,如何检验是否放松双肩呢?检验他人,请以两手抓住对方大小臂,往上托举双方的肩。双放的肩上去了,并随着你的端力往后仰,证明肩未放松。相反,用力端不起来对方的臂,此时,你的脚很稳地站在地上,也证明对方的肩不松,是以本力在支撑着。如果端臂者端不动对方的臂,有上浮感,脚下飘浮不稳者,证明对方的松功有一定修养,可以说达到松功大成。
松肘
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必然技击,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通走顺。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不可着力,在“弯弓射虎”势中有掩肘出拳之用,除此在套路和技击中,垂肘不着力就是。外家拳用肘之技法颇多,像靠身肘、撑肘、盘肘、七十二肘等百种肘法。太极拳修炼以垂肘为佳,练拳垂肘,日入,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像“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肘以自然下垂为规范拳法,以意坠肘明显意大,没有自然垂肘显得轻灵松沉。在行拳时,肘并不单独行动,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与膝合,对“上下相随”拳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松腕
关于腕部松功,吴图南先生曾有论述曰:运用气力,如何始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则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则力不能达之于腕;腕不活,则力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至其应用之法,有提出腕,按腕,仰腕,垂腕,挤腕等法。
吴大师提到的“力”,笔者认为说的绝对不是本力、拙力、常人之力,而是指圈内人说的“太极劲”。为了叙述大众化,他以力解说。
人之手腕,以多块小骨骼组成,所以能转运自如。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如与人掰腕亦不可用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腕在周身九大关节中不是占让导地位的关节,上有肘、肩,前有手掌和掌指的14个小关节,关后受到保护,推手、技击受到手和肘的牵制,难以独立活动。但是,松腕在周身的松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腕部僵紧,肘、肩受制,手也难以空松。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体验到,手腕和脚踝在太极整体综合内功的修炼,是十分重要的上下两个关节。腕部的空松和僵紧,影响手的空松,脚踝僵难以使脚部放松,即使双脚放松下来,踝部僵紧挡道,难以达到“由脚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气,不能节节贯通,周身受制,前文曾讲一位有20年太极拳拳龄,又进入深山老林学艺三年,下山后,败于一位仅练一年多吴式太极拳的小伙子手下,尽管是友谊切磋拳艺,但也说明问题。这位练家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说是脚踝没有放开,何止如此,他的手腕也是僵紧的。练拳时欲松腕先展指,“展指舒腕”,食指不挂力,对松腕起到上乘效果,不妨多试,试中调正思维,试中调整松腕动作。盘拳时,凡有腕的动作,一定要以避免腕部出力成按的动作;腕及掌根要松力,由四指引领向前舒展,向上舒展,千万不可身下直下压按。如此操作成为习惯难退去本力。
推手或技击退去踝、腕本力,你有一双松柔的踝,你有一对松空的腕,定将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的“六松”
太极拳的“六松”为:
一松开、二松沉、三松散、四松净、五松通、六松空。
杨登甫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又曰:“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所以,松开是练太极拳第一阶段。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松。心松,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大脑松净长空、灵慧方能生长。松应该是一生的追求,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想达到松通、灵、空是不可能的。不但筋、骨、肉松,人的五脏六腑都应该松。
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中有如下记载:“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太极拳名家孙禄堂先生云:“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彼虚我实,彼实我虚,腰一转忽变而为虚,虚者腰一动而又忽变而为实,‘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其有不胜之理”。
松开指的是身体各大关节松开,如上肢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下肢的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以及身体背后的脊柱24个大关节,都要拉拔松开.
放松不是弱是骨节拉长,疲塌弱是病。只有骨节拉长,才能节节贯穿,贯穿气血才能流畅。气血流畅才能通经络.
太极拳论云:“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所以对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老师首先要告诉松开,然后以腰带手,无论练拳中何种姿势,以及进、退、顾、盼定中的各种步法及手法,都要以腰送出,并且要把力源告诉初学者。
比如练习掤手,其力源在命门穴。通过骨节拉长的训练,对“梢节领透,中节通随,根接松追”。上下合一,完整一气,这一切对初练太极拳的人是大有用处的。
太极拳论云:“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手动、腰动、脚动,眼神也随之而动,如是方可谓上下相随。
太极拳总的要求,必须从松上下功夫,有松才能轻,有轻才能灵,有灵才能察觉细腻,有细才能无微不至。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总说中说到:“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通过意念的训练,把人体识神训练灵活,元神自然出现。为第二阶段松沉,打下了良好基础。
所以说初学者打基础最为重要,就好象盖楼房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道理一样。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进、退、顾、盼、定中的五种步法,只要用腰就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讲的都是腰的重要性,腰其实是命门穴,人身只有命门穴意守能热,其他任何部分都不能热,只有命门热才能烤的左右双肾内气腾然,(因为肾属水),内气腾然举动方轻灵。
太极拳谱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命意源头在腰隙……”。说的还是腰,用腰力臂就长,力臂长,力的弹性就好,力量就大,拳味就浓,拳味浓练拳加工出来的八种劲力质量就高。
进入练太极拳第二阶段,也是练气的阶段。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也不是动作的下蹲,而指的是丹田内气(炁)的下沉,并不是外气,当然和外气也有关系。
因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只有肾健康,纳气才能呼吸深沉,通过肺呼吸,深沉气机方能入骨,气机入骨内气才能腾然,练出来的掤劲十足纯正。
人身,肾脏是父母给的先天之本,所以尽量不要消耗,一切以养为主。人体真气的消耗主要是七情六欲,去掉杂念杜绝妄想。正所谓“静养灵根气养神,养精养气见天真,修得丹田长命宝,黄金万两不于人”。练拳盘架时以丹田之气而运之。
肾脏在身体内是生命之根源,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推动作用的动力是“命门穴”,也叫“肾阳”,而这一动力基础叫做“精”,因此肾是“藏精之所”。肾对体内的水液新陈代谢平衡起着主要作用。肾藏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物质的基础。精足者生命就旺盛,精亏者人就会萎靡不振,要想保护好肾之先天之炁,就要节制七情六欲,在和后天之气结合。
(一)是通过鼻息肺脏的呼吸,肾脏的纳气,从饮食吸收五谷之精,再由五脏六腑生出来的精气(如精、血、津液)。有以上这些才使腰部两肾之间“命门穴”。保持温热,体内膨松,内气自然腾然。
(二)练功时,在体外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环,为下一步松散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时候,就应该把初期阶段的腰忘掉,意念气沉丹田。练太极拳以气运身时,就显得灵活多了,全身柔软的弹性就更好了。
“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
其实全身松透以后,和自然相结合就是在练气阶段,什么是气,意念就是气,意到气到,如果经常动用意念就会产生能量,产生感觉。
比如,练太极拳右云手时,你用意念右手背贴气墙,形成一个大气场,气场穿过右手的劳宫穴,两手好似抱着一个大汽球,右手吸引球向上引动,左手在下轻轻扶尉向上滚动。(假设身前有一道气墙)用手背把气墙抹开,就会感觉手背阻力很大,手心有麻涨的感觉,其实也是真炁在血脉之中运行之感觉,当然功夫越深感觉就越大。
比如吸气想命门,是通过肺主鼻吸,肾脏纳气的过程,此时丹田真炁有向上的感觉,其实是外气和内炁互相连接的过程,如果真炁耗尽,就不能和外气相连接,生命也就停止了。呼息时通过鼻把气排出,而真炁就往下沉,此时一下就松到脚心了。天长日久丹田真炁充足,就会向全身蔓延,自然给下一步练功夫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松沉指的是真炁下沉。
比松开、松沉、又进步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应该把腰带手忘掉,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意念丹田真炁向外疏散。
特别是推手时,首先精神要保持松顺,比如对方进攻时,身手都不要乱动,尤其和对方的接触点,一定要松柔,无论对方用什么样的力,对方多么凶猛,只要能调整自己的内气向左或右后画圆,对方肯定失重坠落深渊。
比如对方右弓步左掌推我的左胸时,接触部位放松不动,只要意念随其来势微含后撤,对方必落空,因为对方用左掌推我左胸时,我的右掌早以轻轻的扶在对方左小臂外侧,对方只要用力,我右掌轻轻在对方左小臂向左上旋转,对方必跌出丈外。
太极拳内功云:“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轻扶,所指绝无空。”用文字讲看来是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很难,没有老师的牵手引劲,和火侯的掌握是难以成功。要记住,放松不是弱,是骨节拉长;弱,就形成兵败如山倒,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练拳盘架时意念肩、腰、胯有三道气环,即肩环,腰环,胯环,随着功夫的增深,气环越来越大,当然是在全身松空、双目垂帘、神意内敛的情况下,功夫越深感觉越大。
功夫深到一定程度时,三道光环象雨后彩虹一样五光十色,练拳推手时,内劲自动向外推出,五光十色其实是内脏健康的具体表现。比如红色、是心脏健康,气血流畅才能表现出来。黄色、是胃脾健康,是胃脏温和才能表现出来。白色、是肺脏健康,肺脏呼吸顺畅皮毛光润才能表现出来。黑色、是肾脏健康,肾脏纳气呼吸深沉,骨坚髓满才能表现出来。青色、是肝脏健康,肝气顺达筋柔肤嫩才能表现出来。人体五行配五色,这就是自然。道法自然,理为一贯。
太极拳所练在神,拳谚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来,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也随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也随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练习松散阶段,应该练习太极拳械,比如太极刀、太极剑等;练习刀剑除了活开身法以外,和上下相随成一体。更主要是练习松散,如弓步刺剑要求力达剑尖,必须是丹田真炁向外催出,实际也是真炁散开,所以练拳的同时配合器械,会起到促进作用。
放松要松的干净,要丝毫杂念也没有,放松的质量要高,瞬间要放松到脚下。
放松是一生的追求,从思想上要回到顽童是的纯真无邪,肢体要向婴儿一样柔软,当然是一种追求,就是这种追求才使您心静体静,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静若山岳、动若江河”。
如果没有松净,就谈不上“神舒体静”。真正的松净,没有神意的静态,是难以做到的,练拳高度熟练静境自然呈现。所以说松净、体静、是我们长期追求的感觉,只有意会,难以言表。
一切动静皆为感,有感才有应,有应复为感,所感复为应。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微奥妙。反复训练神奇于听,听之于心,凝之于耳,行之于气,运之于手。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静听而后发,听劲必须准确灵敏,能够很好的随曲就伸,才能进退随心自如,没有轻灵之身法是难以做到的。
是功夫又进了一个阶段,此阶段起码是小周天通的阶段.
小周天指的是任督二脉,因为有前边的松开、松沉、松散、松净的基础,此时人体背后脊柱基本拉开,几年的训练使体内有了内动,因为脊柱的拉拔,脊柱比较柔软强大,骨髓自然流动加快,人体经络自然通畅,加之多年修炼舌顶上腭搭鹊桥,口内的甜水也越来越多,通过琼浆玉液的吞咽,任督二脉自然是越来越通畅。有了这些练拳感觉自然是越来越舒服,不会有累的感觉,也不会口干舌燥。
此阶段,人的精神面貌是越来越好,性格柔软,心胸豁达,连走路都有飘飘欲仙之感,真正懂得神轻气爽任自然是什么感觉。与人推手时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用意不用力。
如果真的全身经络通畅就不可能犯双重之病,在太极拳推手中,掤、捋、挤、按是能看的见的,能看见的应该视为阳劲,易懂易学。而沾、粘、连、随是看不见的属于阴劲,看不见的劲是难懂难学的,没有多年练功夫的积累及老师的言传心授,是很难掌握的。
俗语说,“有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病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显妙手”;“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这是练太极拳最高阶段,也真正到了无形无象的阶段,此阶段没有几十年的潜心追求,和明师指点,是根本就无法达到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人体“大周天”通畅,全身才会极虚灵虚空。人和宇宙“大周天”互相同息。天地乃一个大宇宙,人乃一个小宇宙。
太极拳是道家思想,它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太极拳也是人与人及与社会协调而练气化神,由于和大自然亲近协调而练神还虚。一个练功有素的人,通过眼神就能看清楚功夫的深厚。为什么婴儿的眼神最明亮,那是因为婴儿的先天之炁特别足,长大成人以后就有了七情六欲,欲望越大消耗先天之炁越多,所以要求我们练功的人,要进入一个“虚空神化”的世界。这一高深莫测之境界,没有身临其境心灵感应,是不会理解的,作为国之瑰宝的太极拳,不仅有道家思想,也融儒、释、玄妙之精华。“道者道,无常道,道者反之幼,以道养心,淡泊名志,万法归一”。
练太极拳必须达到天人合一之美妙佳境,和大自然共息。“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用心体会,感悟“阶及神明”。感悟自身呼吸深长,气机入骨,全身内气腾然,身体好象一个大圆球,对方摸到身上什么也摸不着,“全身弹簧劲,开合一定间,任你千斤重,飘浮也不难。”对方在你身上一使劲,就会弹出,没有练过太极拳功夫的人,是难以领会和接受的,所以,称之为“太极神功”。“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全身皮肤感觉之灵敏,运用轻灵可知矣。故人不知我之动静、我独知人之虚实。人不知我,我则能出其不意;我独知人,则能攻其不备。“彼若进攻坠深渊,后撤腾空丈外翻。”当然这一切都要按着《太极拳论》的要求去练功,自会有奇效。故曰:“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