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date: Feb 28, 2010 7:04:02 AM
「你想要塑造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什麼樣的班級?」
是乖乖服從權威? 在家家長每天大聲罵? 在學校都要老師或班長在台上大聲發號司令?
還是專注於獎勵制度? 在家家長用考100分給獎金? 在學校汲汲營營於做出好表現以得到老師的印章或獎品?
以上兩種是最常見的管教孩子方式,但是很抱歉,對於孩子的道德層次提升卻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那麼,該怎麼做呢?
其中影響我很大的就是這一本書-"第56號教室的奇蹟"。
雷夫‧艾斯奎用方法打造出一個個的奇蹟,
其中的第一個奇蹟就是運用道德六階段的教學,讓十二歲的孩子,懂得忠於自己的原則,知道「品格」的重要。
於是,我將它提到的道德六階段訓練改編成五階段,
(研究上發現道德階段是循序漸進,因此,針對中年級小朋友,我就先保留了第六階段)
在三上一開學時就講解給小朋友聽,並張貼於教室後面,班親會時也宣導,
日常生活隨時拿出來檢視班上發生的事件。
權威式的方式是一般來說最常見、最快見效的方式,
但是,我認為這種方式只適用於非常情況(如非常嚴重緊急的錯誤),
卻不適合用在長期性的班級經營中,
若長期用權威性的管教,
表面上看來整個班級似乎都乖乖沒有意見,
但久而久之不但道德層次沒提昇,連創造力都減低了!
想想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出更優秀的下一代,會思考的下一代,
因此,整個班級理念的走向非常重要!
我很清楚的告訴孩子
老師可以帶班級,
但是,真正決定這個班級
優秀或平凡的,
是班上的每個小朋友。
要求孩子自己把自己管好,做什麼事要以第級四和等級五為考量,
第級四:每個人本來就該守規矩
等級五:將心比心,多幫別人想
例如:班上常得到三項競賽冠軍,大家開心之餘,也提醒小朋友這本來就是我們該做的事(等級四),
並不是為了獎項(等級二)才做的!即使沒有這個比賽我們也都是一樣的表現!
當然,這些訓練也是有彈性的,針對有高難度或是完全要重頭訓練的項目,適時的給予鼓勵也是必要的,
但心中一定要記得:獎勵是階段性的,達到預期後就應朝下一層次邁進
三項競賽冠軍的班級一般人想像絕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但本班其實並沒有那樣的”乖巧”,
有時也會有小吵鬧發生,
但都還在能夠容忍的範圍內,
太吵大家也會提出來討論處理,
凡事我都會請孩子思考”為什麼”
在做任何規定時也講解背後的原因,
畢竟我不想訓練出”呆呆的”孩子,
而是想訓練出”會想的”孩子,
經過了三上一整個學期的訓練後,整個班級氣氛幾乎能達到預期,
孩子有個別差異,難免犯小錯,但經由討論都能了解正確的方向,
靜思語:路選對了,再遠都能達到目標!
也期許自己用愛的教育創造三丁教室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