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次出现在自己的这个小小的博客上面,我骄傲的宣称,我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彻底将更新做到了不定时。在此感谢自己的毫无自制力。这与真相无干,但确是自我认识的又一进展。
这几天的电影看得不少,留下印象的不多。这部“Nothing But The Truth“,中文译为“真相之上”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电影本身,应该说还是拍的非常好的一部电影。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一电影,请不要看以下介绍):
“已过而立之年的女记者瑞秋一份情报,内容涉及了美国政府一次相当不光彩的行为:在一次对南美小国的军事行动中,表面上政府是消灭恐怖分子,其实则包含着一个见不得光的阴谋,同时也会揭破一名前大使夫人的也是CIA特务身份。这份新闻果然在全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国政府以泄露国家安全机密为由将她扣押,逼问其新闻来源,瑞秋以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为由,拒绝透露其消息来源。 美国政府最终以泄露国家机密的罪行将瑞秋推上被告席,主审该案件的则是自负的检察官帕顿。在法庭上,面对帕顿的层层逼问,瑞秋坦然地叙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公众心中的天平也开始往瑞秋方面倾斜,但是法庭仍然要求瑞秋必须说出资料的提供者是谁,在瑞秋拒绝后,以蔑视法庭的罪名将她收监,经过了家庭的风暴、公众的遗忘、法庭上的多次交锋、前大使夫人的被杀等等一系列的事件后,瑞秋在被收监一年多以后获释。电影的结尾表明,瑞秋在她儿子的班级帮忙的时候,前大使夫人的女儿,和她儿子一个班,和她聊天时无意谈起了家里的争吵,瑞秋从而得知了整件新闻。”(以上部分改编自互动百科)
从电影本身,这部电影情节紧凑,戏剧张力十足,跌宕起伏中,最大的谜底在片尾揭晓,整部电影的构思很完整。演员们也很出色,Kate Beckinsale,这个我在”范海辛“和“黑夜传说”中认识的女子出人意料的表演的非常到位。虽然我在整部电影中,一直认为她对人性软弱的一面是不是表现的有些过了,直到结尾我才明白,她的表演是非常适合这部电影的。
但是这部电影绝对不应该列入政治批判的范畴,至少导演如果真的想批判的话,不会在电影结束时痛快的给自己一个大嘴巴。瑞秋的拒绝吐露线人的原因,在电影的结尾变得模糊起来。虽然对美国人来说,这样的起伏变化可能刚刚好,不会让观众觉得政治意味太浓,但是对于我来说,却好像一碗粥喝到底才发现有个苍蝇。
关于电影的评论,放在电影的评论去说,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
不管导演到底怎么想的,这部片子仍然是让人深思的一部片子。关于言论自由与公众利益孰先孰后、国家与民众的关系、自由意志等等的争论,仍然是说不清楚的一个问题。(电影中多次提到过“不来茨伯格”(Branzburg v.Hayes),也叫做“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案”,这一发生在1971年的案件。具体案件的经过参见此链接布莱兹伯格案 (Branzburg v.Hayes))(此条目完全是错误的,一开始就误导了我,为了警示大家,特此保留。请参考此链接Branzburg v. Hayes)。电影里提到的“不来茨伯格”(Branzburg v.Hayes)的案子其实是一个记者对大麻案子的报道,案子的纠结就是记者是否有特权来保护自己的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