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日期:1999、10
期號:0358
專欄:書評
標題:那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
作者:郭敏玲
《肝炎聖戰》
作者:楊玉齡、羅時成
出版: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1999年9月
ISBN:957-621-605-2
平裝、378頁
【摘要】本書記述了台灣人對影響自己最大的疾病一肝炎所做的反擊;作者為這場聖戰留住歷史,讓後代子孫知道有這么多人曾為他們的健康付出。
拜讀楊玉齡和羅時成教授合著的《肝炎聖戰》一書後,讓我這個肝炎研究的逃兵看了是又「親切」又「入迷」。在此推薦給全台同胞,尤其是想選讀自然科的高中生及正在醫學中心接受訓練的住院醫師們。
本書嚐試以最淺顯的語言將艱深的實驗原理闡明,好讓一般的讀者了解肝炎的研究過程及成果。最典型的例子在第十三章「實驗室全面出擊」中介紹D型肝炎病毒的發現時,由Delta Antigen的命名,病毒特徵及複製時所需的基因序列和酵素的使用,到能在試管中產生病毒顆粒及發現本土特有的傳染途徑等,在兼顧學理、研發歷史及參與的科學家等方面下,非常有條理地鋪陳出來。而這樣的寫作方式,其實全書到處可見,真是令我佩服二位作者的寫作功力。
作者以被訪問者的角度來探討或直接引用他們的話,使人讀來生動親切。而我也更加了解在1985年加入白壽雄教官的實驗室時,忙碌的他背後所肩負的使命及沉重的壓力。也可想像屢屢對學生與助理說「研究發表先後只有第一,沒有所謂第二」的陳培哲教授,當他嚴厲批評台灣的肝炎研究只能算是第二流時那種急切憂心的神態。當然,經由作者的描述,對開啟台灣肝炎研究的宋瑞樓、羅光瑞二位先驅的努力及貢獻;還有承接他們捧子的廖運範和陳定信等平日敬畏的前輩大老,得知他們也曾年輕,也曾有過挫折。但由他們一個個的奮鬥歷程,相信可以激勵在台灣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尤其是年輕的醫師們。
在台灣的研究環境,經費的不足,早已不是新聞;更重要的是現行制度對進行較艱難但有深度研究課題的阻礙。在第十三章中提及,榮總醫研部的胡承波教授也為了研究經費的取得,而無法專心投入肝炎免疫的研究;連數次得到國科會研究傑出獎的陳培哲也感嘆許多現實的因素及制度,使得國內研究主題原創性的不足。再加上助理的高流動率,還有較敏感主題引發的媒體炒作及因政治環境考量所衍生的不利政策等問題,均在本書中隨處可見。陳建仁院士任生物處處長時,也嚐試改善,只可惜整個社會風氣日趨急功近利。
書中所提我們在八十年代肝炎的研究及全民疫苗注射之所以得以成功的原因,竟因為當時台灣是一個「有錢的落後國家」。看到這樣的描述,不禁令人對需投入大量人力,但又無法得到相對投資報酬的生醫科技研究,有些許的無力感。本書對這些問題的提出,也希望可以激起國人,尤其是行政、立法人員,可以用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生醫研究。
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大成就,莫過於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回饋人類的健康。在對抗肝炎的一戰,即是最好的例子。
其成果由大到建立人類第一個可以因疫苗而防癌的實例,小至各種肝炎病毒感染途徑的釐清等,均需要臨床醫師的大量投入。這方面,國內的醫師們的投入真是令人敬佩。由於他們在臨床上仍被要求全職的服務,早期陳定信、廖運範及賴明陽要兼差方能養家糊口:陳培哲因忙碌而有十二指腸潰瘍;吳肇卿犧牲睡眠時間等,時常發生在每一位臨床研究工作者身上。醫師們的工作量從來都沒有少過,研究水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雖然我們希望這些社會的菁英都能發揮最大的潛能。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可以有時間、精力來從事第一流的研究,進而更快地將成果應用於提昇國人的健康?書中提到對這一場肝炎聖戰中的傑出人物時,無一不是生動地刻劃他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看了令人心疼。雖然更加地感激他們的付出,也希望各大醫學中心可以有更好的制度,可以讓有能力且願意從事基礎研究的醫師們,可以更專心的投入,得到更大的成就。
若說本書有一些缺點的話,就是作者任教於陽明大學,所以對神農坡上的科學家們較熟悉,而對其他單位的研究人員的介紹及貢獻的描述,則不免有些遺漏。例如台大肝炎研究中心的幾位研究員,尤其是黃麗華在HCV的研究領域中,也有不錯的成果。而長庚團隊裡,除了廖運範之外,其他多位醫師的成果如HGV及肝炎的基因治療方面的研究,也缺乏較深入的介紹。
「那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肝炎聖戰》中描述的是台灣人對抗影響自己最大的疾病,所做的反擊。出動的也是台灣人中最傑出的人才及龐大的經費。誠如楊玉齡在序中所言,此書將為這場聖戰留住歷史,可以讓後代子孫知道有這麼多人曾為他們的健康付出。就這一點而言,《肝炎聖戰》無疑地是成功的。而這得感謝二位作者以專業的素養來替我們保留歷史。也希望台灣的生命科學,可以在大環境的配合下,交出更多亮麗的成績。大家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