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1936年至日本歌謠學院 (1931年創立) 學習,師承創院院長大村能章(1893-1962)、吉田恭章和秋月三位老師。1942 年畢業,留駐東京,進入著名的紅風車劇座和東寶歌舞團擔任專屬歌手,累積不少巡迴演唱的經驗。1946 年返台。1948 年 2 月起,短暫任職於臺灣省立臺中工業職業學校。8 月開始,得到臺南市立初級中學 (今大成國中) 安穩的教職 (直到 1950 年 8 月)。但是大村期望許石不要一味地抄襲日本歌謠,應該回去台灣發掘屬於自己的生活與音樂。這樣的諄諄教誨,啟發許石對於蒐集台灣日常生活的音樂有著強烈的企圖心。
另一個的刺激,則是許石在他標題為「有關採集台灣鄉土民謠」的手跡上(見上圖,以下簡稱「採集鄉土民謠手跡」),清楚說明他為何會有蒐集台灣民歌的想法:因著幾位台灣女醫專學生在歡送畢業生的活動上,無法唱出台灣的民歌,而引發其他國家的同學「哪有自己的國家沒有民謠」之取笑,激勵許石決定著手研究台灣民歌,並推廣它。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台灣應該有民謠,只是未曾普及至一般民眾,才會讓身處國外的同胞遭受這般恥辱。」上述「台灣應該有民謠」這句話,表示許石在日本時,對於台灣各地的民歌應該也不是非常熟悉,只是按常理判斷,台灣不該沒有民歌。這或許與1917 年以來,台灣總督府禁唱民歌的歷史背景有深厚關聯,以至於民眾對於台灣各地的民歌日漸陌生,進而無法唱出。鑒於這兩項原因,許石歸台便決定以採集、研究民歌為終生職志,並計畫將之普及於一般民眾。因為他深信,音樂表現一個國家的文化,而透過音樂可以了解該國的國民性、民眾生活與其文化水準。
許石的民歌採集的方式,多是藉由每次到訪台灣各地或是帶著學生環島巡演時,找機會詢問當地人是否知道有何流傳的民歌,有誰會唱,而將之記錄下來。之後,不僅加以考證和潤飾,更務求能使採集到的民歌保持它原來的樸實風格。許石民歌採集的歷程大約在1960年左右告一段落,並將所蒐集到的民歌因不同的類型分為四大區塊,即平埔族的閩南民謠、白字戲仔的車鼓民謠、客家的採茶民謠和山歌,與高山族的山地民謠 (「採集鄉土民謠手跡」;聯合報1964.10.10)。對許石而言,客家民歌大部份為採茶歌和山歌;閩南民謠多為描寫農村風光;白字戲是最具台灣鄉土氣息的,它有南管,和〈送哥調〉等;高山民謠則都是一些情感激動的旋律 (聯合報 1964.10.10)。
許石採集到的台灣民謠不計其數,他將大部分採集到的民謠,重新編排並邀請當時有名的作詞家、民間的鄉土作家或是地方上賢達人士來填詞,同時從他的學生中,選擇出適合各個台灣鄉土民謠味道的聲音來演唱並製作成唱片,大力推廣台灣民謠。在他所採集的民謠中,已製作成黑膠唱片的就有四十幾首,而他採集的民謠很完整也很深入,其範圍有涵蓋:日據時代的台灣民謡、宜蘭民謠、農家民謠、北部的民謠、都馬調、車鼓民謠、恆春民謠、客家民謠、山地民謠、枋寮民謠、月旦調…等等。所合作過的作詞家有:呂訴上、許丙丁、周添旺、鄭志峰…等等。根據許石演唱會的節目單和黑膠唱片中,所整理出他所採集的台灣民謠﹐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