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調,1946年》這首歌是「台灣光復以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傳唱至今已超過六十年。其魅力可從茂伯(電影「海角七號」),參加樂團時,拿著月琴,懷舊的唱出「我愛我的妹妹啊,哥哥我愛你」可看出。這首曲子是光復初期(即1946年)許石先生剛由日本學成回台,深感我們應有屬於自己的歌可唱,遂寫了這首輕鬆悅耳的小調,由鄭志峰先生填詞完成。後來在巡迴全省表演,大大的流行起來,成為1949年政府遷台後打破省籍界限的名曲。
《安平追想曲,1951年》是1951年許石先生完成他最滿意的作品,完成後他曾央請台南文人許丙丁先生動筆,但許石先生要求填詞時不能更動曲子的音符。因此,許丙丁先生便推薦了台北的陳達儒先生,因許、陳雙方對此音樂作品都相當重視,以至於以思路敏捷的陳達儒先生卻也遲遲未能交稿完成。直到後來,陳達儒先生陪太太回台南娘家過年,在無意間聽到民間流傳安平金小姐的故事,他便親自造訪安平去感觸這段美麗的故事,回來之後便依許石的曲調,寫下這一段幽美感人的詞曲,傳詠至今。
《鑼聲若響,1955年》這首歌的完成,始於一場陰錯陽差的巧遇。1955年,作詞家林天來先生到電台找他的好友林禮涵(《送出帆》作曲),想請他為其新作譜曲,適巧林禮涵不在,遇到許石,林天來就把《鑼聲若響》的歌詞拿給許石,請他譜曲,這首歌發表後相當流行,至今仍然很受歡迎,如果不是這段陰差陽錯的相遇,或許《鑼聲若響》就不是這麼「響」了。
《夜半路燈》由周添旺作詞、許石譜曲的《夜半路燈》,四段歌詞將一個痴心等待情人到來的心情,刻劃得相當淋漓盡致:夜半茫霧罩四邊,路燈光微微,路燈光微微,偎在燈柱悶無意,靜靜等待伊,靜靜等待伊。然而痴心等待,卻換來情人的爽約,內心的煎熬與無奈,竟只能說予默默無言的路燈聽,然而路燈本是無情物,「夜半路燈照著阮,不知阮心悶」,雖然路燈無法理解失戀者心中的悲淒,但是在沉寂、不知所措的夜,竟也只有路燈相伴,「路燈伴阮失主裁,憂愁 誰人知」。
《酒家女》「紅燈青燈照阮面,阮是賣面無賣身,音樂聲煙酒味鼻著直欲烏暗眩,誰人會知阮內心...。」由鄭志峰作詞、許石作曲的「酒家女」,是描述一個發生在台灣光復時期的真實故事,一個單純的女孩,因生計被迫去當酒家女,但仍潔身自愛。不久與一位年輕男子互相愛慕。不料這男子的父親因上酒家,竟也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三角戀情無人能解,後來這對父子在知情之後相繼自殺。這首歌就是這酒家女唱出的內心戲。歌詞大意是:五顏六色的燈光照在酒家女臉上,她說她只陪酒不賣身,雖然討厭聞煙酒味,但是為了生計也只得忍受,若有人能明瞭她的內心,也就是她的愛人。雖然陪酒但卻不敢喝酒,當客人要她喝酒時,她就偷酒潑到地上去,煙酒味愈聞愈難過,若有人願意救她,她將永遠和他在一起。身為酒家女是因為不得已被養父母所逼迫,圍繞在音樂聲和煙酒味之下, 愈發覺得自己命苦,若有人願意幫她脫離這圈子,她將一生作他的妻兒。歌詞唱出酒家女的無奈及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