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謠的記事 -- 許石先生
許石先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B1%E7%9F%B3),臺南市人,1919年9月出生。1936年赴東京日本歌謠學院修習理論作曲、聲樂等科目,曾受大村能章、吉田恭章等知名音樂家指導,畢業後即擔任東京紅風車劇座與東寶歌舞團專屬歌手。1946年返臺,先後於省立臺中工業職校、臺南市立初中等學校擔任音樂教員。同年環島巡迴發表歌曲〈南都之夜〉,受到廣大迴響,遂展開在臺演藝事業,其後發表之〈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夜半路燈〉等曲目直至今日仍傳唱不已。除個人原創作品,許石先生有感傳統音樂瀕危,奔走蒐集各地鄉土民謠,不僅將成果編作成《臺灣鄉土交響曲》,亦結合歌唱劇、舞踊等不同領域舉辦民謠作曲發表會,以推廣臺灣鄉土音樂。1952年成立「中國唱片公司」(後更名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等名稱),出版臺灣鄉土民謠、童謠,並邀請楊麗花與魏少朋合作推出影劇〈安平追想曲〉、〈回來安平港〉等。1966年成立了「臺灣若比娜子」,1969年成立了許石組織五個女兒的「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於國內外(包括日本、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唱,曾登上日本藝能雜誌Show in Japan封面。除了發展家族演藝事業,許石亦密切與其他音樂人合作(如楊三郎、許丙丁、陳達儒、姚讚福、鄭志峰、林禮涵等人),同時積極提攜後進,黃敏、鍾瑛、顏華、莉莉、劉福助、顏華、楊麗花、艷紅、林秀珠、高義泰、陳婉玲等知名演藝人員皆出於許石門下。作為創作人、企業家、音樂教育者、文化保存者和推廣者,許石實為戰後臺灣古早流行歌和台灣民謠發展的重要推手。
出生台南、日本求學、結婚成家
許石1919年9月23日出生於台南市中西區,也就是在慈聖街與國華路交界的地方。父親是許賜枝先生,母親是許杜烏桔女士,父母共育有五男三女,許石排行老么。許石小時候常常在神明生日時,跟著廟會信徒拿著旗幟,在市區裡面迎熱鬧,蹲在戲台下看廟會裡面的歌仔戲,這也可能是養成他從小對台灣民間音樂的好奇和喜好。許石1937年3月畢業於日本神港商業學校高等部,1942年3月畢業於「日本歌謠音樂學院」。許石在東京歌謠學院授業於日本知名的作曲家秋月先生、大村能章先生(1893-1962)和吉田恭章先生學習理論作曲和音樂演唱。大村能章和吉田恭章常常教誨許石如何創造有生命內容的音樂,並鼓勵多去發掘自己台灣的生活與音樂。這也就是許石回台之後,傾盡他所有的心力來採集台灣民謠,推廣鄉土文化,創作本土音樂。許石畢業之後,在日本當時有名的東京紅風車劇座和東寶歌舞團擔任專屬歌手,學習日本巡迴演唱的經驗,同時許石在「日本歌謠音樂學院」畢業後進出日本,繼續至「東京音樂學校」(今日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深造,受業於擅長交響樂、管弦樂、室內樂、鋼琴曲、合唱曲和歌劇等創作的作曲理論教授吳泰次郎(1907-1971) ,直到1946年2月,因母親病危才回台探親。
初期的音樂教職生活
在日本歌謠學院的大村能章老師深刻期望許石不要一味地抄襲日本歌謠,應該發掘屬於自己的生活與音樂,在這樣的諄諄教誨影響下,許石對於台灣日常生活的音樂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許石返台後,1947年2月便先任職於臺灣省立臺中工業職業學校,8月開始,便到臺南市立初級中學(今大成國中)任教(直到1950年8月)。
台灣鄉間的民謠採集
許石採集到的台灣民謠不計其數,他將大部分採集到的民謠,重新編排並從他的學生中,選擇出適合各個台灣鄉土民謠味道的聲音,安排演唱並製作成唱片,大力推廣。在他採集的台灣鄉土民謠中,已製作成黑膠唱片的就有四十幾首。而採集的台灣民謠很完整也很深入,其範圍涵蓋:日據時代的台灣民謡、宜蘭民謠、農家民謠、北部的民謠,都馬調、車鼓民謠、恆春民謠、客家民謠、山地民謠、枋寮民謠、月旦調等等。較具代表性的有﹕〈月下歌舞〉、〈杵歌〉、〈山地春歌〉、〈山地好〉、〈恆春調〉、〈思想起〉、〈桃花過渡〉、〈月月按〉、〈六月茉莉〉、〈阿娘叫一聲〉、〈蚱蜢仔弄公雞〉、〈卜卦調〉、〈客家民謠〉、〈挽茶褒歌〉、〈客家調〉、〈潮州調〉、〈丟丟咚〉、〈牛犁歌〉、〈病子歌〉、〈台灣小曲〉、〈鬧五更〉…等等。
台灣古早流行歌創作
許石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會拉提琴、彈鋼琴、作曲、唱歌、指揮,曾任教員。他曾經在台南中學、台中高工、台北樹林中學教過書。在他10、20、30週年的作品發表會中(分別在1959年、1969年、1979年)和他的作曲集第一冊中,他有61首的創作,未發表的散譜手稿有近40首。而在「財團法人台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的音樂著作權人資料中,許石有近五十首的作品。其創作的歌曲代表歌曲有:〈安平追想曲〉、〈南都之夜〉、〈鑼聲若響〉、〈夜半路燈〉、〈初戀日記〉、〈風雨夜曲〉、〈酒家女〉、〈漂亮你一人〉、〈思情怨(三聲無奈)〉、〈青春的輪船〉、〈回來安平港〉、〈台南三景〉、〈日月潭悲歌〉、〈半夜寫情書〉…等等。每一首都是很深刻,很用心地在描述一個故事或一個景物。
許石的唱片公司
許石在1952年成立了中國唱片公司,後更名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都是為要推廣台灣鄉土民謠和台灣古早流行歌而成立的。他製作發行唱片涵蓋的範圍很廣,有特別為幼兒製作的台灣童謠唱片、有從台灣各地採集的鄉土民謠編曲製作成的唱片、有台灣鄉土民謠音樂發表會的實況錄音製成的唱片,有他自己成名作品的唱片,還有請楊麗花小姐與魏少朋先生合作的廣播劇〈安平追想曲〉與〈回來安平港〉的唱片,琳瑯滿目,全都是為推廣台灣鄉土民謠和歌曲製成的唱片。由於當時的版權意識不高,再加上盜版的唱片在市面上到處流竄,使得正規經營的唱片公司難以生存,所以,許石的唱片生意難以持續,造成他日後生活經濟上的負擔。
音樂教學薪火相傳
許石在教學生時,對音樂的要求是非常的嚴格,他不但要求學生要能夠看得懂五線譜,同時在發聲練習的時候加入各種不同的技巧,讓你的聲音能夠更自然、更有感情。他通常會將學生練唱的情形錄音起來,然後再放給學生聽,再仔細去分析學生不對的地方。學生要是平常沒有練習無法達到他的要求,他會非常嚴厲的加以叱喝,通常沒有達到他的要求是不能唱他的歌。他教學生的地方隨著時代而在不同的地方,但大部分都是在台北大橋頭附近。他比較知名的學生有黃敏、鍾瑛、顏華、莉莉、劉福助、艷紅、高義泰、林楓、林秀珠、陳婉玲、長青、楊麗花、李雅芳等等。
許石的家庭
許石共育有八女一男。1966年許石的兩位雙胞胎女兒正式出道,在歌廳、夜總會巡迴演出,初期取名為「香蕉姑娘」,後改團名為「臺灣若比娜子」(Taiwan Peanuts),在1968年發行唱片,之後陸續加入多才多藝的三女、四女、五女,組成「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約成立於1968-1969之間),1973年該團首度受邀到日本演出,展開另一階段的演唱生活。僅管演出形式有所更迭,從台北、全台巡迴,到1968年之後以家庭組團四處巡演,1960年之後到許石1980年過世、正式放下指揮棒的二十年間,「臺灣民謠」始終是許石巡迴演出的主力特色,他縱橫歌壇的最大招牌。許石在籌備1979年的演唱會之前,就已經患心臟病,而且動過心臟支架的手術,許石家人一直反對他籌辦這一場音樂會,但是,他堅持做音樂要有始有終。於是在將近一年的準備籌劃期間,非常吃力辛苦地完成所有的音樂準備工作,包括選曲目,重新寫譜、編譜、編舞、練習、綵排以及指揮等所有的繁重工作,舉辦完這次音樂會後一年,很不幸地,許石便永遠離開了他最喜歡的音樂了。
歡迎分享您寶貴的意見,請聯絡﹕charles.hsu.u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