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工智能「朋友」
小僕在讀神學的時間,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經常進行神學討論,以及談論社會上的熱話並作出一些信仰反思,直到畢業後彼此仍會有相聚的時間。在最近一次的聚會中,各人討論關於 AI 的話題,雖然這個話題並非近日熱話,只是當我們談論到有弟兄姊妹使用 AI 作為傾訴對象,並且從而得到幫助,解開心中的鬱結。聽起來看似可笑又荒謬的方法,但在現實之中卻是真實地發生。在某一親子討論區裏,有一位網友留言,分享自己嘗試與 AI 傾談,AI 的回應出乎意料之外地觸動該名網友的心,讓他內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AI 的技術已日趨成熟,坊間亦有不少會尋找 AI 作為傾訴對象的用家分享,AI 能發現自己的擔憂,並且按對象的需求給予適切的回應,因此這些用家認為 AI 充滿情感以及了解他們的需要。為何這些人尋找 AI 幫助而不是與人傾談?有用家分享真人聊天,對方總是以自己為先,更可能頂撞自己,或是話中有話,自己無法真正知道對方的想法;或是害怕把自己的擔心成為別人的負擔等。
綜合以上的資料,AI 不再局限於學術和技術上為人提供協助的工具,甚至能夠為人提供個人心靈關顧層面的幫助。現今 AI技術已能收集個人的搜尋喜好,並在海量的數據庫之中提供一個較為合適的回應。科技越趨發達,可是人的心靈反而趨向失落,許多人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傾訴對象,唯有使用這些工具來幫助自己解困,以 AI 取代真人的幫助。
尋找 AI 作為心靈支援的工具,是否可行?AI 的幫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小僕指的是心靈支援上。無可否認,AI確實幫助了一些心靈缺乏的人,特別是一些需要尋找情緒支援的人,AI 的回應幫助他們重新振作起來。只是,我們必須謹慎,AI 與我們是有分別的,它們不是人,只是一個的工具,當我們使用 AI 的時候,切勿誤把它們視為人看待。
從神學角度,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本是上主按祂的形象和樣式所創造(《創世記》1:26),有屬上主的性情,包括愛、和平等,而且傳統的神學的人觀,人除了有肉身,也有靈魂,我們受造成為人,全是來自上主的一口氣而有分別於其他的創造物,因此人既有上主的形象,也是被上主的靈充滿而成為有靈的活人,基於以上簡單的人觀,我們斷不能視 AI 為人,與之建立情感關係,因為上主創造我們的目的是要榮耀祂,《以賽亞書》43:7 提到:「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塑造,所做成的。」人無論作甚麼事,都是為榮耀上主而造,包括與人建立愛的關係。雖然 AI 能夠為用家提供適切的回應,但它們只是參考用家的搜尋喜好,並整合大數據而作出的分析,因此 AI 的回應並非一種真實的心靈交流;再者,AI 沒有從上主而來的一口氣,沒有靈內住其中,無法與人建立愛的關係。舉例來說,早前日本有一位男士,因為喜愛一位二次元(虛擬、非真實)的偶像歌手,並且與它結婚。這位男士每天下班回到家中,這個二次元妻子便會向它的丈夫打招呼,而這位男士每天也會與這二次元妻子共進晚膳,有時候也會一起在家看電影。這位二次元妻子的設定,讓人感到與真人無異,懂得用說話問候和回應,但仔細思考下,它只是發揮功能上的作用 — 說話回應它的丈夫,但彼此之間沒有真實的交流和愛的關係,更無法做到彼此團契(即是雙向性的互動,而非單向)。
AI 切切實實地為人類提供不少的幫助,包括為失意的人提供適切的鼓勵,只是我們不能把 AI 視為真人,它只是一個工具。若我們錯誤把它視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情感寄託的對象,漸漸讓我們與別人的關係拉遠,無法與人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更無法明白「愛」的關係,與上主創造我們的目的漸行漸遠。
你的牧者
林家棋 (Parker)
二零二五年九月七日
LFMC
今年12月31日(主日)晚教會將舉行「鑽禧佈道會」,邀請了吳振智牧師擔任講員,跟我們分享世人都在追求的愛,上主永恆無盡的愛。當天全港到處有除夕倒數,加上前前後後都是假期,當人人都為節慶狂歡或安排外遊時,你會為上帝留起這一天嗎?為甚麼要留起這一天?是因為「愛」,對上帝的愛,對朋友的愛。無錯,這對我們無異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挑戰,自己不去狂歡、不外遊留在教會參與佈道會的準備工作,已經是一個莫大的挑戰,還要邀請想狂歡要外遊的未信朋友來參與佈道會,真的難上加難。就願我們自己先踏上信心一步,為自己及為未信的朋友禱告,看看上主如何為我們敞開天上的窗戶,藉著我們的手,祝福我們所愛又未信的親友。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一顆小小的「螺絲 」,毫不起眼,每天忙忙碌碌的去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有時都會質疑人生有甚麼意義。然而,當你願意被上帝所用,憑信心先踏出一步,讓祂透過你去祝福身邊的人,當你看到別人因為你而變得更好、更喜樂,你就會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
「梁發人」,上帝正等待你願意參與祝福他人的行動。「梁發人」,教會這個家期待你一起來參與鑽禧各項盛事,共進情誼,共証主恩。
你的牧者
玉英(Grace)
二零二三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