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社會上的「偏差行為」或「曝險少年」,腦中浮現的印象往往是一些簡化的標籤:不愛讀書、交到壞朋友、學壞了。這些標籤讓我們習慣從「問題」的角度去看待他們,卻很少深入探究他們身處的「困境」。我們都聽過「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但對於這些在懸崖邊緣掙扎的年輕人,「釣魚」真的只是教一項技能這麼簡單嗎?
偶然間,我讀到一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的碩士論文,題為《以優勢觀點探討就業培力對曝險少年之意義與成效》。這篇研究深入訪談了多位在第一線陪伴這些少年的助人工作者,從他們的實務經驗中,提煉出許多令人驚訝且深刻的見解。這才發現,我們所以為的「幫助」,可能連問題的核心都沒碰到。接下來,我想與你分享 5 個從這篇論文中學到的、最顛覆傳統想像的真相。
真相一:真正的「職能培力」,可能八成的力氣都不是在教技術
當我們聽到「就業培力」,想像的畫面通常是具體的技能課程,例如上中餐課、學烘焙。然而,這篇論文最顛覆性的發現,或許可以用一個「80/20法則」來理解:真正有效的職能培力,可能有高達八成的時間與心力,並非花在教技術,而是投入在看似無關的「準備工作」上。論文的研究對象,許多都在像「飛夢林青年咖啡」這樣的實務場域工作,他們深知,在少年能穩定地端出一杯咖啡前,必須先重建他對人、對生活的信任。
論文分析指出,一個有效的培力工作,其實是一個完整的三階段歷程:
1. 第一階段:培力前的準備工作。 這才是整個工作的地基。助人工作者投入大量時間在「建立信任的專業關係」、「協助生活環境的適應」,以及最重要的「品格教育與價值觀的調整」。如果一個少年連穩定的生活、對人的信任、基本的責任感都沒有建立起來,任何後續的技術學習都將難以持續。地基不穩,房子蓋不起來。
2. 第二階段:培力中的工作。 當地基穩固後,才真正進入我們所熟悉的範疇。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協助認識自我」、「建立職業教育基礎」和「養成核心就業能力」。
3. 第三階段:培力完成後,協助銜接下一階段的生涯。 最後一步,才是輔導升學或媒合就業,讓他們所學能與真實世界連結。
這徹底顛覆了我們對「職業訓練」的想像。對於這些在困境中成長的少年而言,學會如何「做人」與「生活」,遠比學會如何「做事」更為優先且關鍵。那八成看似與技術無關的時間,其實才是改變發生的真正土壤。
真相二: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天賦,而是「無法堅持」的慣性
既然培力的基礎在於「做人與生活」,那麼少年們在這方面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是他們不夠聰明?沒有天賦嗎?論文透過訪談助人工作者,歸納出幾個最關鍵的「攔阻因子」,而答案令人深思。
最常見的困難並非少年們缺乏才能,而是深植於他們生命經驗中的某些慣性:
• 心態容易放棄或無法堅持
• 自我約束的困難
• 專注及耐心不足
• 社會現實感不足
更重要的是,論文明確指出,這些問題「源自原生家庭及環境的經驗」。但論文同時也指出了與之抗衡的「成長因子」,例如建立自信、得到肯定與考取證照的成就感。這揭示了改變的關鍵不在於消除弱點,而在於用強大的正向經驗去覆蓋舊的負面循環。他們之所以難以堅持,不是因為天生懶惰,而是因為在過去的成長環境中,鮮少有機會體驗到「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好事發生」的正向經驗。
這不僅是為少年們去標籤,更是對社會的提醒:我們習以為常的「意志力」,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個人選擇,而是一種需要被特定環境「滋養」出來的奢侈品。
真相三:一張證照的價值,遠超過求職本身
面對這種源於環境、根深蒂固的「放棄慣性」,什麼才能成為最有效的突破口?論文給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答案:一張證照。
許多培力方案的具體目標,是幫助少年考取中餐、烘焙等丙級技術士證照。表面上,這是一張求職的門票,但論文的發現告訴我們,這張證照背後隱藏的價值,遠比找一份工作更加深遠。根據助人工作者的觀察,考取證照往往是少年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 一份「我做到了」的證明: 在充滿挫敗的生命經驗中,這往往是他們第一次憑藉自身努力,換來的一紙具體、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重建自我價值的基石。
• 一個來自社會的客觀認可: 證照是一個來自社會體系的正式承認,它無聲地告訴少年:「你的能力,是被這個社會看見且承認的。」這份肯定,對長期被否定的他們來說至關重要。
• 一股「帶著成就離開」的底氣: 論文中提到一個極具力量的對比——「帶著成就離開」遠比「帶著標籤進來」更有力量。這份得來不易的成就感,是他們迎向下一階段人生的重要燃料。
因此,這張證照與其說是「技能證明」,不如說是一張「信心證明」。它向少年自己,也向世界證明了「我也可以做到」。這份信念的價值,遠比證照本身能找到的工作更為深遠。
真相四:最有效的幫助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發掘優勢」
這篇論文之所以能得出這些深刻的見解,關鍵在於它採用了一個特定的分析視角——社會工作領域的「優勢觀點」(Strength Perspectives)。這個觀點主張,社會工作的焦點不應該總是盯著個案的「問題」和「缺陷」,而是要反過來,去發掘他們本身所擁有的「潛能」、「資源」和「渴望」。
這個觀點的核心信念,用淺白的話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發展自己的潛能並獲取資源,而一個人的行為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擁有多少資源。
這在實務工作上,意味著助人工作者的角色徹底轉變。他們不再像醫生一樣,任務是「診斷並移除問題」;而是更像一位「尋寶家」,陪伴少年在看似貧瘠、充滿創傷的生命經驗中,一起找出那些被忽略的、閃閃發光的優點和能力。
這一點為何如此重要?因為當一個長期被否定、被貼標籤的年輕人,第一次被人看見的不是他的問題,而是他的優點時,那份被理解和被肯定的力量,往往就是一切改變的開始。
真相五:最終的目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新的人生方向」
所以,這些培力方案成功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僅僅是幫助少年找到一份工作嗎?論文的結論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體現在更深層次的個人成長上。
根據助人工作者的經驗,最顯著的效益體現在幾個關鍵的個人轉變上:
1. 成熟的態度: 他們開始學會負責任,理解現實世界的運作規則,不再只是隨心所欲。
2. 明確的方向: 他們開始能夠規劃自己的人生,而不只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3. 人際互動與自信心的提升: 他們改善了與他人的關係,並且更相信自己。
4. 心智與抗壓性的成長: 他們變得更能應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壓力。
這份清單告訴我們,就業培力的終極產品不是一個「勞工」,而是一個能與社會重新連結的「公民」。工作只是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一份穩定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個「載體」,承載著這些少年在態度、心智與人際關係上的蛻變。真正的效益,是幫助他們從一個迷惘、混亂的生命狀態,轉變為一個有方向、有自信、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獨立個體。
結語:看見問題,還是看見潛力?
從這篇論文的洞見中,我們學到,幫助這些身處困境的年輕人,關鍵往往不在於更嚴厲的管教或更單純的技能訓練,而在於用陪伴與信任,去重建他們早已被消磨殆盡的自信、斷裂的人際連結,以及對未來的想像力。
這篇論文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或許是:當我們下次再遇到那些看似迷途的年輕人時,我們優先看到的,會是他們滿身的問題,還是他們那份深埋心底、等待被發掘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