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慶明研究室規則 2019.9 修訂
為了兼顧健康與學業, 研究生應維持運動與規律的生活作息,
其餘研究生修讀規定請見以下公告。
工作報告繳交要求
我的立場是培養研究生的專業性與獨立性為主,
我會主動請研究生盤點 (1) 工作進度 (2) 工作內容與研發步驟 (3) 所遇到問題、解決方式思考 (4) 反映所需要的研究資源及支援
然後找我助理約時間報告!
2019.2.16
專案執行過程、要求
1. 研究避免見樹不見林, 務必先了解系統輪廓
2. 了解關鍵技術、進行魚骨圖分析、目前既有能力與技術評估、如何爭取資源(學習)
3. 確認工作分段目標、製作與驗證
4. KPI與報告呈現
簡報要求
所有文字符號圖面資料的統一格式、清晰度與美觀整齊等等,在簡報過程就都要注意,往後論 文與報告就可以直接用,以免我後續再度要求時為時已晚,可能延誤畢業。
切勿以自己的觀點寫報告, 報告是要讓人能夠了解、而不是產生疑問。
簡報結果時,要清楚表示實驗規格、條件、以及實驗波形說明描述等。
簡報時,論述是要清楚讓大家懂、你要表達什麼? 所以先後要說明重點的排列邏輯與順序務必再三確認。
2025.7.14 修訂
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除了研究內容本身是否符合老師要求(新穎性、進步性、完整性)之外,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格式問題:排版紊亂不整齊、文句/文詞前後定義不同、行列大小不一、目錄無法自動更新、圖表編號混亂、圖內文字大小與內文大小差異太大、圖表尺寸大小不對、圖表解析度過、參考文獻引用格式不一致/未依IEEE規定、頁首頁尾設定錯誤、印刷時版面走樣等等。以上這些問題不僅將影響論文著作的專業度,也是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關鍵。
請依據碩博士論文撰寫規定修正(與指導教授時,有權利看狀況微調)
論文的第一級標題通常用於章節標題,如「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文獻探討」等,這個層級的標題承擔著組織整篇論文結構的重要功能,因此需要具有最高的視覺權重,第一級標題的字體大小通常設定在18到20點之間,使用粗體格式,並採用置中對齊。
論文的第二級標題是節標題,如「1.1 研究背景」、「2.1 理論基礎」等,它們的作用是在章節內部進一步組織內容。這個層級的標題字體大小通常比第一級標題小2到4點,採用粗體格式但使用左對齊。這樣的設定既能夠維持適當的視覺層次,又不會與第一級標題產生視覺上的競爭。
論文的第三級標題用於小節標題,如「1.1.1 問題陳述」、「2.1.1 相關理論」等,它們進一步細分了節的內容。這個層級的標題通常使用與正文相同或稍大的字體,但保持粗體格式以示區別。在某些學校的規範中,第三級標題可能需要使用懸掛縮排的格式,即編號部分突出,而標題內容則縮排對齊。兩行之間固定行高20點為準。圖與表上下各空一行距。
傳統的中文排版多採用首行縮排的方式來區分段落,通常縮排兩個中文字元的距離。
所有段落內的文字,通常採用左右兩端對齊。
段落間的區分可以通過首行縮排或段落間距來實現,但需要在整篇論文中保持一致的做法。
中文字型的選擇為標楷體。在英文、數學字型方面,選擇Times New Roman。
請注意中文符號與英文符號不同(例如冒號的標楷體呈現為全形":" 而不是Times New Roman半形":")。標點符號的處理,是繁體中文排版的關鍵環節之一。繁體中文使用全形標點符號,這與英文的半形標點符號在視覺效果和佔用空間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本文字體大小的設定,需要在可讀性和頁面利用效率之間找到平衡。12點字型是最常見的選擇。
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內容,如圖表說明、腳註等,則可以適當調整字體大小,但需要確保在整篇論文中保持一致性。
第一章文獻回顧至少要 review 30篇相關文章,在撰寫時說明文獻論文的重點與優缺點。也就是參考文獻要有30篇以上。
本文撰寫時前後內容表達要一致、例如前面寫功率轉換器、後面寫電力轉換器就是不行的。
本文撰寫時勿任意分段以避免段落太短。
本文撰寫時如有專業名詞縮寫敘述,在使用之前必須前有文句敘述完整,例如PWM,在內文第一次使用到這專有名詞時一定要寫完整: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
本文撰寫時每頁的空白不能任意留太多(建議1/3~1/4最多)。
圖與表要清楚,如果從文獻摘取圖表,必須重畫,並且註明文獻出處。
圖片需要高解析度,同學們應該直接自VISIO畫完圖後,直接COPY貼到WORD本文內(或選用"增強型貼上")。
每個圖表及圖表內部的參數都要在論文段落內說明清楚,以避免讀者不清楚。
圖表內若有文字,大小字體要一致,圖一的字大小與圖二、圖三的字體務必一致。
圖內文字大小與內文大小差異太大、圖表尺寸大小要合適、清楚呈現、不能有任何模糊與解析度低的問題。
論文圖片要注意如果裡面有不同曲線建議不要用不同色彩,而是要用不同形狀(如星星、方塊來表示),以免黑白/灰階印出時,無法辨別曲線。
圖表編號通常採用「圖章節號-序號」的編號格式,如「圖1-1」代表第一章第一圖、「表2-3」代表第二章第三表等。
流程圖內容務必嚴謹正確,流程方向務必正確。
論文應該是別人也要看的懂,研究生應該自己先讀幾次,確認讀者能理解再給老師修正。
每本論文必須有實驗影片,務必放在實驗室專屬的 Youtube 上,留下網址在參考文獻上。
口試結束後依據口試委員意見表,確實將論文修訂完畢及完成審查意見回覆/並寄給口試委員,經老師確認後,論文完稿1本及電子檔案/口試簡報檔案 (word, ppt, schematic電路圖檔/軟體程式/PCB/可修改圖檔Visio/MATLAB or ..files) 交由老師確認。
論文口試結束後,將硬體線路及平台整理後,製作壓克力外殼儲存之,同時標示姓名、畢業年度。
即將畢業的同學必須等待指導教授指定接班人,完成交接手續方可離校。
參考文獻格式
期刊
C. M. Lai, C. T. Pan, and M. C. Cheng, “High-Efficiency Modular High Step-Up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for DC-Microgri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 48, no. 1, pp. 161-171, Jan./Feb. 2012.
C. M. Lai, “Development of a Novel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Topology with High Voltage Conversion Ratio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DC-Microgrids,” Energies, vol. 9, no. 6, pp.410:1-25, Jun. 2016.
賴慶明、楊淞任, “以陶瓷電容為基礎之可變電容驅動電路,” 電力電子,第20卷、第3期,頁47-62,民國111年5月。
研討會
C. M. Lai, M. H. Pan, and Z. M. Chen, “A Multi-Port Power Converter With High Voltage Gai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rol and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ing, 2024.
林楚惟、賴慶明、董貴義、三島智和, “具可變電感技術之單相直接交流/交流諧振轉換器於感應加熱系統應用,” 中華民國系統科學及工程研討會, 2024年6月、陽明交通大學
2017.7.16 修訂第4點
2017.10.11 修訂第10、11點
碩博士畢業規定-
論文題目由指導教授指定,每位研究生可與指導教授研商更改論文題目,但以一次為限/且論文題目必須包含新穎與進步性。
碩士生於一年級下學期就必須確認論文題目,且依照指導教授進行模擬、實作等相關研究成果、整理報告等事項。
提出口試申請時完成全部論文相關數值模擬及實作驗證,超過規定期限以延時畢業處理。
論文內容之撰寫必須符合指導要求,如內容無法達到指導教授要求水準,無法口試。
碩博士生應依據指導教授完成整理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專利、期刊/研討會論文、報告等)。
博士班研究生除依系所規定實施外,並於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需獨立完成實務性計畫(至少為一年期計畫),包含計畫書撰寫、計畫執行以及成果報告。
博士生除依系所規定實施外,並於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指導教授協助下完成SCI期刊論文2篇(Regular Paper 1篇, Short Paper 1篇)。
碩士班研究生參加或口頭發表國內與國際研討會論文至少一篇。
博士班研究生參加及口頭發表國內與國際研討會論文至少各一篇。
碩士生應參加國內競賽(不管得獎與否)至少一次、博士班則至少兩次。
碩士生應加強實作訓練,畢業時至少完成兩版本的硬體線路、除開路控制之外,必須完成閉迴路控制。
論文內容有錯誤者,無法上傳至圖書館,研究生應該詳細確認自己所撰寫的論文。
有以上無法滿足或者有任何疑惑處,應與指導教授充分討論。
2023.10.01
2010.11 修訂第10、11點
碩士修讀建議各階段應完成事項-
創意構想確定 畢業前一年07/E
構想分析模擬 畢業前一年09/E
初稿短篇論文 畢業前一年10/E
- 中文先寫、轉英文投稿國際研討會, 得到審查意見
硬體實驗量測 畢業前一年12/E
主體成果撰寫 畢業當年度01/E
- 分析補強、模擬與實驗成果彙整
完整成果投稿 畢業當年度03/E
- 將研討會審查意見、實驗成果放入
- 投稿國際期刊 (英文)
論文寄出 畢業當年度05/E
- 中文初稿完成
- 口試申請與委員聘任事宜、初稿寄出
口試時間 畢業當年度06/E
- 口試當天準備(茶點/便當或餐會)
- 口試流程(含簡報、實驗展示、會議評分)
論文修改 遞交到圖書館 領取畢業證書 完成離校
- 依口試委員建議與指導教授建議修改論文
- 最後上傳論文必須經由指導教授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