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次漢字書同文學術研討會
從漢字的創意思維到漢語的國際化、數碼化、實用化、通識化
香港楊耀邦教授 2014年6月14-15日於上海
聯系電郵:businessinstitute@126.com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只不過對很多人來說,漢字過去在使用方面並不太容易掌握,所以我們往往忽視了它在民族團結、促進社會進步所起的巨大作用。隨著我們國家在新的形勢下深入改革,努力在和平崛起的基礎上實踐我們的幸福中國夢,以漢字為核心的中國語文,在新的裏程碑下當然擔負著新的角色功能。實際上,漢字作為表達的載體,它在整個中華文化的基礎作用如圖一所示。
從世界語文發展的角度看,現代漢語完全符合高階語文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如圖二所示:使用人數廣、覆蓋面全面、能夠隨數碼科技的發展而發展、有整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規範。從中國語文的內容看,新時期的中國語文內容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擴大如圖三所示,才能發揮它的平臺作用,不再只為應付考試和日常的應用,而是大幅度提升它的系統性、全面性、應用性和兼容性(注一)。
圖注: 1.漢字創意文化是基礎,弘揚中華文化應在全新演繹漢字造字文化上開始。
2.全面創意思維和多形式載體是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支柱,這兩根柱嵌入基礎中然後在外圍撐起中華“禪”文化這房子的梁。
3.人類各種哲理的濃縮體是文化的頂梁,在中華文化方面可以以佛學“禪”為中心代表,然後包括各門學術及實務流派的精髓。
4.中間五條柱只是舉例,實際上它們代表各個領域,數量可以很多,作用等同內部房子之間的柱,用來把各個領域建立起來。
5.房子的頂不歸屬於任何領域,卻在外延伸至外圍主要支柱之外,體現“可以領悟和延伸,卻不可用語言表達”的最終大道理。
語文說到底最重要還是思維(見圖四),一個能啟發創意思維的語文,將能夠在二十一世紀餘下的年代有巨大的發展。這個推論絕對不是光憑主觀願望推出來的,而是客觀地在這方面作了多年的觀察研究,並在打造有關學習材料和使用腦電波測試儀中的深切體會(注二)。本文是以漢字思維為中心談現代漢語的國際化、數碼化、實用化和通識化如圖五所示,我希望這篇論文能夠引起大家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漢語教學的討論,以便促進這方面的深入交流。
1.國際化——我們國家正全面大步邁進國際舞臺,推廣漢語的學習成為重要的一種民間外交手段。在這個問題上,以前因為認識的不足,有一些人提出取消漢字,改為以漢語拼音代替。我認為,從維護民族團結或者是中華傳統的角度看,這當然是錯誤的;而從實際的角度看,漢字一音多字這種情況也不可能取消漢字。客觀上講,國際化不可能等同西方化或者是英語化,世界多極中心和文化多元化的實際情況要求我們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視野,而不是以為簡單的學點英語和英美文化就能解決問題。漢語是一種高階語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的統計,漢語的使用人數比英語多兩倍(注三),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漢語的學習進一步系統化,打造出更有效和有趣的學習材料出來以方便外國人掌握漢語,同時我們也應努力學好英語和其他外語。在我已經打造出來的學習材料中,我是用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把國內的標准漢語跟港澳臺使用的漢語、跟英語、跟法語、跟日語、跟西班牙語等語言作一個比較。我們找到原來五十年代中期漢語拼音方案的起初方案,把26個拉丁字母(注四)跟字母中的元音對照排列出來,再附上國際音標,然後才談拼音的韻母和聲母問題。這個做法實際上是讓熟悉英語的人可以直接把英語和漢語拼音作一個比較,同時我們提倡已經熟悉漢字的人(例如香港人)直接通過聽掌握普通話的發音,而不一定加上漢語拼音。就整個漢字學習來說,我們提倡思維走在前面,然後才是形、音、義,四者可以通過有趣的故事用電視片或者動畫片的形式一起學。我們還認為,中國人日常使用的語文就應叫“中國語文”,這應包括普通話、各地方言、少數民族語言、繁體字、簡體字;在國際上,我們提倡說規範發音的普通話和兩岸共同認可的繁、簡體字。把“中國語文”理解成“中國語言和文學”,又或者把“漢語”局限於漢族人民內部的“口頭語”都不適合國際的語文思維習慣,而“中國語文”實際上可分為“中國話”和“中文”,分別代表口頭語和書面語(注五)。
2.數碼化——隨著數碼智能手機的普及,以致微信、網上語音與文字互換技術的提升,漢字的使用遇上了新的挑戰。從輸入法的角度看,雖然很多人愛用拼音輸入法,但是手寫輸入法、字形輸入法,以致語音輸入法都各自有他們的市場。另一方面,新的互聯網詞匯不斷增加,有時候所創造出來的漢字不容易被老一輩的人所理解,因為這跟原來造字的原理往往很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迫切需要把漢字的造字原理說清楚,並且最好用有趣的拆字方法把他們重新闡述,以便取得共識,作為今後漢字文化發展的基礎。在這方面,我非常希望兩岸四地以及海外的華僑、外國朋友,大家一起在國家語委的統籌下,重新組合現代漢語和漢語文化的有關資料和概念,並在這個基礎上打造全新的學習材料,以便適應新時期的需要。我很高興的知悉新一代的大型國產電腦已經克服技術上的問題,把漢字作為核心語言來起動電子計算機,而不是像以往一樣只能靠掛到英文字母那邊。我想,在新的漢語教科書裏,這方面的知識也應該提到,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老是認為搞創意思維就非要使用英語不可,甚至錯誤的認為漢字是數碼科技的絆腳石。目前我已找到有關的腦電波測試儀,我們通過測試就可以看到漢字的圖像思維跟英語的語音思維的比較,大大地幫助我們理解漢字在刺激左右腦互動功能方面的作用。
3.實用化——語文雖然有四個不同的作用如圖六所示,但是它的基礎作用還是應用。現在我們國家要求政府幹部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所以語文的應用已經不是一個學術討論的問題,而是關乎我們國家在新的裏程碑上繼續邁進的大問題。
在我打造出來的學習材料中,我把字、詞、句這三個不同的層次拓展成為部件與字、詞與成語、句子與分段、文章與報告及系列叢書這四個層次。也就是說,我不光從拆字方面入手,全面闡述了漢字的邏輯性,更在這個基礎上把字詞的應用範圍大大拓展了,既把現在電子計算機所使用的文字處理技巧和上網技巧放進有關的學習材料裏面,更大談文字和圖表的編輯。從內容來說,我認為像應用文這種文體就應該大量引進到高中和大學一年級的學習材料裏面,並且應該在思維上改變重語文欣賞輕語文應用這種風氣。實際上,如果我們認為中國語文非要跟文學連在一起不可,那我們就會在日常的應用裏面出現很多問題,甚至出現政府部門的文件無法找到合適起草人的困境。香港在殖民地時代那樣,認為高層次的文件起草非要用英語不可,這種做法是完全荒謬的。在這方面,我希望我們報刊的記者、編輯,以至政府的官員、電視臺的廣播員在這方面起一個帶頭作用,更希望國家語委和教育部把漢語四六級綜合應用測試盡快廣泛地推出來。
4.通識化——語文到了一定水平就不可能停留在日常用語的語文技巧使用方面,而是需要把很多方面的知識跟語文融合起來。也就是說語文是一個平臺,所以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必須引進多方面的學科和知識;包括中國國情、中國旅遊、中國商業、中國研究、法律語文、表演語文、語文與邏輯思維、語文與心理輔導等如圖七圖八所示。國家目前構想是在新的一個學年裏面把高中的中國語文課程重組及擴大,而同時
減少英語的分量。我認為這樣一來,中國語文跟通識科作為啟動整個國民學習、帶動整個社會前進這個構想就浮現出來了。這跟我在2012年底給國家教育部的建議方向完全一致(注六)。實際上,如果這兩門學科辦得好,它真能帶動整個教育改革,並且能在鼓勵持續進修的基礎上,大幅提升我們整個國民的教育水平和應用知識掌握水平、道德水平。通識化包括把很多有關的知識融合串聯起來,變成有系統的學習材料,並加以應用,然後在應用的基礎上反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應該以漢字的造字原理為基礎,在強調創意思維的基礎上,打造好連串的通識課程。也就是說,目前我們分隔式的學習方法要徹底的改變,高中不要再分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也不要在普通高中裏面分文科和理科;在大學應該把本科四年分作兩個部分。大學的第一和第二年(也就是目前的大專)應該引入通識科的概念,以便他們在大學的第一和第二年掌握好基礎知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實際的工作學專業知識。過早的分割對個人的全面發展造成了制約,而從整個社會來說,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語文隔膜,這是非常有害的。在新的構思下,中國語文應是高中和大一的必修科,應用語文的材料和概念要占一定的分量,而在大學本科後期和研究生班,更應設《商業應用中國語文》之類的專業。
我個人完全不能接受高層次的思維和實際應用必須使用英語這種論調,至於我們漢語和漢字不足的地方,我建議通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打造比較理想的國際化、數碼化、實用化、通識化的一套出來。目前,像《漢字宮》、《中華字經》等教材已經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學習材料。我認為,隨著大家對漢字和漢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將來會有更多高素質的學習材料在市場上供大家挑選。漢字走出國門已是大勢所趨,它的拓展和深化必然會隨著我們國家的進一步發展而提升。
我殷切希望在打造新時期的中國語文學習材料方面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注七),並歡迎大家對我的論文批評指正。謝謝!
注一:這四方面都非常重要,並且是互補和互動的。在兼容方面,我想特別指出,目前漢語在消化外來語方面很有待改進,而這個工作應該是漢語語文老師(特別是大學教授)應該關注的。國家語委在每年出版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裏有在這方面作出適當的概念性指引,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可能就要看個別的老師了。實際上,語文是有共通點的,所以搞高層次的漢語研究應該同時也應學好用好外語。
注二: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在研究腦電波測試,並且已經有小團隊在這方面把這種測試跟漢語思維結合起來。我在香港已經引進了連測試、連分析的一套,可以用來測試人在思維、能力、習慣和興趣方面的傾向。
注三:當然,談世界範圍的語文使用不單是人的數量上的問題,還有質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作為西方國家的組合,並沒有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規定。實際上,現時的歐盟憲法是前法國總統狄士堂(Giscard)用法文起草的。中國是人口大國,它的語文政策影響世界;英語雄霸世界主要是戰爭造成的,有關英語和漢語的優缺點比較可參考何南林著《漢英語言思維模式對比研究》,齊魯書社,2008年版。
注四:漢語拼音的字母基本上等同英語的26個字母,只不過所謂26個字母按照拉丁語國家的習慣也有變體,特別是u可以同時是“u”和變形“ü”。
注五:據港澳臺的語文使用習慣,“中文”除了指書面語的中國語文(漢語、現代漢語)外,還泛指包括口頭語的“中國語文”,理由是書面語是在口頭語之上,所以學校沒“中文”科,就包括了中國語文的口頭語和書面語。這跟國內很多時以“漢語”同時代表中國語文的口頭語和書面語在邏輯思維上不一樣。
注六:通識實際上是一種處理知識的方法,像巴黎大學這樣世界有名的大學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就已廣泛應用,作為明星教授在打造學問方面的一種手法手段。也就是說,國內目前很多學科的知識還是比較分散,如果用通識的方法的話,就可以把多個分散的學科重新組合。像《中國語文》科,就應該是一個重點的雙計大學學科,既要談字詞、語法、拼音、標點符號、文書處理、編輯技巧等語文問題,更要講漢字文化、創意思維、知識整合、德育哲學、人際溝通等高層知識。在我2012年底提交給中國教育部的建議之中,我建議把有關的知識串聯起來,把國內目前高考的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這兩科提升和擴大,變為高考的五個通識科目,並讓大學安排好頭一、兩年銜接高考通識科的大學科目。這五個高考科目是:德群體美及思維通識(適合所有考生,特別是體藝學院、教育學院、政法學院考生);人文及社會科通識(適合政法學院、文學院、社會科學院考生);醫療及農業通識(適合醫學院和農學院的考生);工科及理科通識(適合工學院、理學院和農學院考生);商業及行政通識(適合商學院和政法學院的考生)。這五門通識科和《中國語文》科,可以設置外文的和少數民族文字的簡化版和注釋版,裏面可以按照不同的地域和目標讀者範圍有不同的選項主題,務求在同一大方向的基礎上有適合不同情況的版本,達到中華民族通過語文團結一致的大目標,打擊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
注七:我們已經打造好和快要打造好的系列學習材料包括:《跟中華字經配套的中國國情與文化參考資料手冊》、《中國語文和企業管理電影導看手冊》、《中國語文和曆史電影導看手冊》、《創意實用中國語文溝通教本》、《創意實用當代中國語文溝通教本》、 《唱歌學普通話》、《常用詞語誤用評改手冊》、《成語改正練習》、《成語龍及成語謎手冊》、《漢字Powerpoint創意聯想手冊》、《漢字部件組合分析手冊》、《邏輯思維教本》、《漢語同音字創意串聯手冊》、《漢字分類總表》、《漢字部件分類表》、《漢語拼音中文打字及普通話自學相輔相成學習方法》、《常見中國商業活動中的法律語文問題》、《常用普通話80句》、《常用廣東話80句》等。我們引進使用的教材和軟件包括:《漢字宮》、《漢字五千年》,《漢字通》、《漢語普通話語音教學系統》、《從羅浮宮到故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