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討會由台灣長庚大學醫放系、長庚大學健康老化中心與英國愛丁堡大學主辦,邀集海內外研究先進及學者,針對認知老化及功能運作、壓力、醫學影像等主題進行台英研究雙邊交流。
此次研討會共邀請六位講者就相關領域最新研究發展進行主題演講,講題如下:
1. Living a life of Stress: Consequences on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behaviors.
2. The regulatory role of NPFFR2 on HPA axis.
3. Application of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4. Neuroimaging processing methods for ageing, neurodegenerativ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5. Novel radiotracers for imagi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6. Mapping memory-activated modification of the Arc synaptome map in middle-aged mice.
=================================================================================================
第一段落主題以壓力對認知功能之影響為主軸,由長庚大學生醫系陳景宗教授擔任開場主持人。
【Session 1】
愛丁堡大學分子神經內分泌主任Megan C Holmes教授演講關於生物在面對壓力時產生的反應:從人類胎兒開始談起,直到年長者對於壓力的反應。提出在人類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中,存在對壓力反應的正向與負向調控機制,這些腺體主要為下視丘、腦下垂體與腎上腺皮質。而最新的研究也發現胎兒在母親體內成長的前期若受到不同的外在環境壓力,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在出生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焦慮、思覺失調、學習與記憶障礙等問題,並在動物模型中獲得驗證。Holmes教授也在動物模型上應用磁共振造影,對該理論獲得具支持性之影像證據。
與會學者參與討論
【Session 2】
由長庚大學健康老化中心的林雅婷博士,接續發表動物面對壓力所產生反應的議題:從老鼠的動物模型中探討已知的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axis) ,以及此一壓力反應軸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段蛋白質── Neuropeptide FF (NPFF);其已知功能有痛覺調控,食物攝取,參與心血管系統,甚至M2巨噬細胞的活化。在林博士的研究中,透過刺激NPFFR2的大量產生,會導致小鼠出現透過HPA axis 的調控,在表現上出現抑鬱與焦慮,此一研究成果支持了 NPFF 為 HPA 調控軸中的上游重要角色。
***
長庚大學醫學院楊智偉院長致詞,並揭示第二段落之演講主題:醫學影像之嶄新研究方向。
【Session 3】
由長庚大學健康老化中心的蔡志謙博士帶來神經退化疾病之醫學影像判讀及影像學之病況預測模型,並闡述發病後各種類影像模式中的疾病鑑別診斷與預測病況發展之關鍵特徵影像,進而建立專屬於不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診斷模型;蔡博士表示,這些預測模型可帶來以下助益:(1)增加對於疾病侵犯大腦區域的認識,(2)可預測病況發展,使家屬得以提早為患者準備相對應之照護資源,(3)提供臨床治療上更明確的方向,(4)作為未來臨床上電腦協助診斷(Computer-Aided Diagnosis)的有力工具。
【Session 4】
愛丁堡大學Adriana Tavares 博士介紹在正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PET)成像領域中的新式放射追蹤劑,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種的放射追蹤劑被發表,可以針對不同想要結合的分子進行開發以符合對於不同疾病的非侵入性影像診斷需求。不僅如此,放射追蹤劑的發展除了多樣化,也走向專一化,甚至可以做到客製化的極高度敏感偵測的終極目標。而在愛丁堡大學的現況,主要將放射追蹤劑投入在神經科學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上,並且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
***
第三段落主題為臨床治療應用與記憶相關研究,由翁啟昌博士擔任主持人。
【Session 5】
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研究中心黃英儒醫師演講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 在帕金森氏症病患中的治療成效。TMS可產生特定電流,對特定腦區進行電刺激,以改善腦部病變產生的症狀。從2008年開始,FDA批准了rTMS (重覆腦部磁脈衝波治療)用於憂鬱症的治療,開啟 TMS 在臨床上的實用里程碑。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名病患因為 rTMS 的治療而受益。黃英儒醫師在此領域中有卓著貢獻,並發表改良版治療程序: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可在更短的治療時間與更低的刺激強度下即得到相同的治療成效。
【Session 6】
由台灣大學心理系的博士生裴如淳帶來中年小鼠定位記憶生成與修改過程之研究進程。透過實驗設計,訓練小鼠在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生成,並配合高解析度全腦的切割影像,可以發現到大腦中在記憶生成的過程中,神經細胞的改變能反映在大腦組織的大小與密度上的變化。未來,將會不限於在中年小鼠,會擴展至年輕與老年小鼠,並使用藥物來調控其記憶的生成效能,進一步了解記憶生成的機制。
總結今天小型研討會的六位講者,探討的範疇廣泛,從個體腦影像的層級,到分子影像層級的放射追蹤劑,延伸至基礎研究的動物模型。構成一個完整且豐富關於認知老化暨醫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