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碩士論文〈丘濬的理學及史學思想研究〉(2007年,指導教授:康義勇博士)主要是關注明代理學家丘濬。透過其《大學演義補》及《世史正綱》等著作,勾勒其經世實學與天理史觀,呈現出明代朱子學 的發展狀態。而至博班階段,由於認知到中國思想研究唯有探至近代,才能較好地透過古今比較,掌握中國思想由傳統至近代中的變與不變,清理出思想精華底蘊,故自博班開始便由明代轉向近代研究。
為此,在就讀博班的六年期間,修習了「中國政治思想史」、「觀念史研究」等中國近代史研究相關課程,課外也參與中國近代史研究相關學術社群。如參與政治大學中文系鄭文惠教授所主持之政治大學中文系 96學年度「視覺文化研究群」、97 學年度「畫報新視界:視覺文化研究群」與98學年度「晚清(1902-1910)畫報研究群」。在這三年中共進行了《點石齋畫報》、 《啟蒙畫報》、《圖畫新聞》、《新聞畫報》、 《淺說日日新聞畫報》、《時事報館戊申全年畫報》及《圖畫日報》等中國近代畫報研究,從中掌握到常民社會的發展樣態;而自98學年度開始,又接續參與由政治大學金觀濤教授與鄭文惠教授共同主持之98- 101學年度政治大學「中國現代認同的形成與演變研究群」與「現代中國的形塑—中國認同與現代國家的形成」頂尖計畫,進行中國近代國家觀念形成的研究,在此同時也同步參與了2010年由金觀濤教授率領之 「政治大學數位人文研究團隊」,進行數位人文學的相關研究。
在各種課程與研究社群夥伴的問學下,歷經數年完成了博士論文〈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以康有為、嚴復、章太炎為中心〉The Formation of "Equality" Concept in Modern China(1895-1915) ─Based on Kang You-wei, Yan Fu and Zhang Tai-yan(2013年,指導教授:林啟屏博士、林端博士,口試委員:黃克武博士、丘為君博士、潘光哲博士、車行健博士)。此論文以中國近代 「平等」觀念轉型軌跡為主要研究對象,採取觀念史研究法,聚焦於近代中國三位重要知識分子康有為 (1858-1927)、嚴復(1854-1921)、章太炎(1869-1936)的平等觀念論述,探討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軌跡,以及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政界公德平等觀進入中國後所產生之傳統/現代、政界/家界、理想/ 現實三大兩歧性命題時如何回應,並進一步觀察與歸納三人如何進行上述兩歧命題的調和論述,借此勾勒並擘劃中國近代思想轉型時代之變化軌跡,以及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會通西學,階段性地完成「國學近代化」之歷程。
由該論文可進一步掌握到,當西方近代政界平等觀進入中國後,是如何擾動中國原生的觀念系統的現象,以及促成中國傳統思想近代轉型的動態發展過程。在該文研究過程中,亦可觀察到當時觀念轉型的關鍵原因,乃是近代中國面臨到外在的列強侵略之國族危機,以及內在的儒學價值逆反的信仰危機問題,正是在上述內外雙重危機的語境下,促使了西方政界平等觀成為當時重要的啟蒙、救亡、革命良方;但我們亦可觀察到,晚清知識分子並非立即以西方平等觀去衝擊傳統儒家的三綱思想,在晚清之際實有一段僅追求政界平等而不論家界平等的階段性發展,這是過去前輩學者並未提及之處。當我們通過觀念史研究視野重審近代思想發展時,方能避開觀念的連貫性神話(the mythology of coherence),勾勒出晚清觀念轉型之特有現象。以故,當我們在研究近代中國所接受的西方諸多政界觀念時(如自由、平等、國家、國民、文明...等),便需特別注意,不能僅僅將觀念轉型簡單的描述為單純的衝擊與接受模式,還應考量到多元動態的多向概念影響與發展問題,此即為The Formation of "Equality" Concept in Modern China(1895-1915)─Based on Kang You-wei, Yan Fu and Zhang Tai-yan一文對中國近代觀念轉型研究上的一個提醒。
Future
過去人們都認為沈默是金,此一思維慣性在世代變遷下或許應當修正,因在現代這個大鳴大放的社會中,沈默可能造成現世的悲劇。身為一個知識人,必須肩負起國家社稷的重責大任,須以捨我其誰的態度來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面對目前全球世界中的各種紛擾,或許就是因為眾多知識人噤聲不語之故。誠如社會學家 Marx 的墓志銘:「哲學不是解釋世界,而是用來改造世界」。相信通過人文的涵養與薰陶,社會終能成為大同世界;唯有知識人發聲,作為社會的警鐘,方能敲響新時代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