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 ;1910.08.26—1997.09.05)出生於南斯拉夫,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繼史懷哲博士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來,最無爭議的得獎者。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姆姆是對年長修女的尊稱),亦被稱為「窮人的聖母」、「慈悲天使」、「貧民窟的守護者」、「世界最偉大的乞丐」、「印度之星」、「活聖人」…...等。
德蕾莎修女常強調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的一句話:「我渴」。對她而言,耶穌代表了古往今來,全人類中所有受苦受難者,「渴」不僅是生理上需要水喝,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難時,最需要來自人類的愛與關懷。
1997年9月5日離開人世回歸天鄉,但她的愛則永留人間。
十二歲因閱讀「亞西西的聖方濟」,便立下侍奉主的志願
德蕾莎修女原名是波雅蘇 (Agnes Gohxha Boiaxhia),191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 (Albanian) 的史科培城,馬其頓 (Skopje,Macedonia)。
父親是商人,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在家排行老么。由於父親早逝,生活清苦。小時候,德蕾莎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念書,參加了學校中的天主教學生會。這個學生會特別支持到外地去傳教。
十二歲的時候,為慶祝復活節,母親送她一本書「亞西西的聖方濟」,深受感動而立下侍奉主的志願。
十五歲受「耶穌會」的神父家書感動,十八歲選擇奉獻生活
德蕾莎十五歲的時候,家鄉裏有「耶穌會」的神父們,被派到印度的孟加拉去服務。神父們寄回家鄉的書信中,報告了有關印度的一切。她看到這些書信,深受感動,決心長大以後,要到印度去工作。那時候起,德蕾莎就在快樂的家庭生活,和救世服務的奉獻生活之間,徘徊掙扎。
十八歲那年,她選擇奉獻生活,追隨天主聖召。辭別了疼愛她的母親,和親愛的哥哥姊姊,隻身到愛爾蘭都柏林 (Dublin) 的羅瑞多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
受法國的「麗舒的聖德莉莎」感召,發初願時選擇了「德蕾莎」為名
1931年發初願時, 選擇了「德蕾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起源於法國的「麗舒的聖德莉莎」(St. Theresa)。
聖德莉莎乃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聖女之一。她曾以非常樸素簡單的方式著作了《靈魂的故事—小白花的春天》這本啟示的經典。聖德莉莎是個非常自我而敏銳的人,但她卻能在祈禱和啟示中,將強大的自我與對天主的虔誠巧妙的平衡,並產生極深的精神力量。
聖方濟的「天主的小花」和聖德莉莎的「天主的小白花」這兩個意義,代表著絕對的謙卑、虔誠與榮耀。
受天主召喚走出高牆,走入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
德蕾莎做了修女後,被派到加爾各答(Calcutta)的聖瑪利(St. Mary)女中當地理老師,教了十七年的書後,轉為校長。
她的工作看起來非常順利,學校雖然座落在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旁,但是學校的學生,都是富家的女孩。學校夾在貧苦地區中,好像沙漠中的宮殿那樣,高大的圍牆,隔離的是兩個世界。
1946年九月十日,為治療可能罹患的肺結核病,她乘火車從加爾各答到大吉嶺(Darjeeling)的修院去治療和修養。在火車上突然感覺到天主的召喚,要她離開平靜教書工作,去為「窮人中的窮人」(poorest of the poor)服務。
1948年,德蕾莎修女離開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脫下了那套厚重的黑色歐洲式修女道袍,換上了像印度農婦穿的白色衣服,上面有藍色的邊。德蕾莎修女從此要走出高牆,走入一個貧窮、髒亂的悲慘世界。
以兩塊美元作基金,展開救貧事業
不到一年,她取得修會的許可,離開羅瑞多修會,去為窮人服務。德蕾莎修女高興極了,並設法到醫護修會,接受短期的醫護訓練,然後回到貧民窟,展開了為窮苦人們的服務工作。搬到加爾各答的貧窮區後,替失學窮苦兒童,辦了一所露天學校。
起初的時候,她身上只有兩塊美元作基金,憑著她無比愛心和毅力,展開她的救貧事業。
29分錢的「千萬鉅款」
一天傍晚,在加爾各答的街上,一個乞丐走過來對德蘭姆姆說:
「修女,每個人都奉獻給你,我也想奉獻給你。今天一整天我只討到29分錢,但我想把這些錢都給你。」
姆姆當時想:如果我收下,他今晚一定會餓肚子。如果我不收呢,又一定會傷害他。於是姆姆伸出雙手歡喜地收下了那29分錢 -- 這29分錢對姆姆幾乎無價值可言。
這時,姆姆驚奇地看到,乞丐笑了,而且笑得那麼滿足,那麼燦爛。姆姆就想:
「也許他發現:即使像他這麼一個卑微的乞丐,如果願意的話,原來也是可以對他人有所幫助的。」
這個窮苦的人,在熾熱的太陽底下坐了整整一天,只討到了29分錢,卻全數奉獻給了德蘭姆姆。這實在是一件美麗的事。29分錢雖然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在乞丐獻出而姆姆接受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筆千萬鉅款。因為那裡面包含著很多很多的愛。
依靠天主助佑,以善行感召追隨者,其中不乏過去的學生--富家小姐
剛開始由於她個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加上她心裏的準備仍然不夠,因此困難重重。但德蕾莎修女咬緊牙關,依靠天主,祈求祂的助佑。
終於有了善心人士,受修女善行的感召,捐助場所、設備、食物,而且還有人奉獻心力,協助德蕾莎修女的工作,其中不少是她過去的學生--富家的小姐。
後來,有的女孩也奉獻一生,追隨德蕾莎修女為貧苦的人服務。當初,她們一共有十一位小姐,發誓要終身從事這項愛德工作。
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為最貧苦的人--「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
1950年十月七日,教宗批准德蕾莎修女成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除了天主教修會傳統「貧窮」、「貞潔」、「服從」三個誓願以外,還加上一個要全心主意,不要酬勞,為最貧苦者,即「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這個誓願使該修會與眾不同,她們不給富人服務,所作所為全部免費,不收取任何酬勞。修女們所用的經費,都是各界善心人士所捐贈。
1952年開始,為快要死亡的窮人服務。她去領回那些被遺棄在水溝旁、垃圾堆、馬路邊的奄奄一息的人,給以適當的照顧,讓那些可憐人得到溫暖和安慰。
她發現這些人,並不怨窮,不怕苦,只怕受社會遺棄,沒有人的關愛。德蕾莎修女收留這些人,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愛和人的尊嚴。
建立了讓窮人有謀生技能,以及得到善終的「垂死之家」
1952年八月,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所捐贈的印度教的伽黎神廟旁一間空房子,建立了世界知名的、而窮人得到善終的「垂死之家」,其中有快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
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照料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到目前為止,有許多沒有地方容身,被人遺棄的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的有尊嚴的離開人世,回歸天鄉。
天主的旨意使耶穌會「神父」主動追隨姆姆,成為仁愛兄弟會的「修士」
風聞德蕾莎修女的工作,不全是女孩子,也有年輕神學院青年學生陸續加入,故1963年便成立「仁愛兄弟會」。一年後,有位耶穌會安德神父,想了解該修會工作,並主動加入幫忙處理痲瘋病患。
其他修士、修女原以為他是修士,後來得知他為神父後大為吃驚,他卻靦腆的說:「不要叫我神父,各位只要叫我修士就可以了」。
後來德蕾莎修女與他見面,得知情況後,十分意外的望著這位年輕的神父,畢竟一位已經是神父,特別是出自歷史悠久修會,自願擔任修士工作,需要極大決心。
安德神父只是簡單的說:「修女,我之所以到你這裡工作,是因為聽到天主對我下達旨意」。
姆姆聽了心理不覺得跳了一下,因為她曾向主祈禱,希望能有一位神父來領導傳教兄弟會的工作。就這樣,「仁愛傳教兄弟會」在安德的加入後,展開更多工作。
一視同仁,把所有貧病與被遺棄的人,都當作「受難基督」的化身
德蕾莎修女對接受救助的對象,毫無限制,唯一條件就是「被人遺棄的人」。
每個服務處所,都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苦像,而在十字架旁邊,都有「我渴」這兩個字。對德蕾莎修女而言,耶穌當時代表了古往今來全人類中所有受苦受難者,所謂「渴」,不僅是生理上的需要水喝,而且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難時,最需要的是來自人類的愛與關懷。
因此,對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和任何人,都一視同仁,她要提醒大家,把所有貧困、病者、被遺棄者,都當作是「受難基督」的化身。她讓世人知道愛可以克服一切,使被遺棄的人知道人間仍有溫暖。
親身體會窮人的生活,使被服務的窮人感到有一些尊嚴
她不僅為最窮的人服務而已,還要求自己也成為窮人。她只有三套衣服,她不穿襪子,只穿涼鞋,住處除了電燈以外,惟一的電氣用具是電話,也是後來才裝的。沒有秘書替她安排時間和替她回信,都由她親自處理。
德蕾莎修女不只是一位社會工作者而已,為了要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變成窮人,修士們連手錶都不准戴,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有一些「尊嚴」。唯有親眼看到,才可以體會到這種替窮人服務的精神,他們不只是在「服務」窮人,而幾乎是在「侍奉」窮人。
因修士修女們過著窮人的生活,德蕾莎修女不需大量金錢,她從不主動募款,以她的聲望,只要她肯辦一次慈善晚飯,全世界大公司都會捐錢,可是她永遠不肯。她不願做這類的事情,以確保她的修士修女們的純潔,她們沒有公關單位,顯然也是此原因。
直至晚年,仍崇尚儉樸生活,撫慰窮人心靈
德蕾莎修女直到晚年,每天仍和其他修女一樣,清晨四時半起床,開始靜坐、祈禱、念日課,參加彌撒,然後展開一天工作,總是穿著鑲著藍邊粗白布做會的衣,天冷時則加上一件毛衣。
腳上穿著涼鞋,生活簡樸,而且還親自掃廁所、洗地板。她走遍各地,用雙手從垃圾中揀過無數的棄嬰,清洗癩病人的傷口上,抬過街上的垂死的窮人,抱過傷心絕望的孤苦者、緊握過無數臨終時無人過問者的手,閉合他們的眼睛,陪伴他們有尊嚴的離開人世。
來台訪問,一針見血的道出:「臺灣的社會,物質富裕,精神卻是貧窮的」
1985年一月,德蕾莎修女來台訪問,會見了蔣經國總統。她曾一針見血的說過:「臺灣的社會,物質富裕,精神卻是貧窮的」。
1995年她計劃去中國大陸設立一所仁愛之家,受到當局婉拒,因他們自認國家的社會福利做得很好。臺灣的臺北教區和台南教區,都有她的修女和修士,在當地為窮人服務。
獲諾貝爾和平獎,自謙是「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鉛筆」,獎金都用於救濟貧病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Nobel Peace Prize) 的肯定,她卻謙卑地說:「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鉛筆」。並表示「我本人不配,我是幫窮苦的人代領這個獎。我很高興貧窮的人,受到應有的注意。希望大家能更瞭解他們,幫助他們」。
德蕾莎姆姆最後把全部的獎金,都用於救濟貧苦病弱者的事業中。
天主為讓最喜愛的靈魂更靠近祂,有時允許那聖善的靈魂感覺到被遺棄
1997年九月,八十七歲的德蕾莎姆姆臨終住院時,可惡的魔鬼就來騷擾她的靈魂 (註:根據加爾各答天主教的總主教 Henry D'Souza 作證)。
那晚,德蕾莎姆姆在睡眠中顯得相當的不平安,好像在奮力抵抗什麼攻擊,所以仁愛修女會求得總主教允許,讓一位在加爾各答相當聖善的神父為她驅魔 (Exorcism)。驅魔後,德蕾莎姆姆就睡得相當的平靜。
總主教說:「這種情形在教會的歷史上時常發生,魔鬼總是要做最後的一擊。」
仁愛修女會的繼承人Sister Nirmala 也承認此事,她說:
「這是人們靈修生活的一部份。天主為讓最喜愛的靈魂更靠近祂,有時祂允許那聖善的靈魂感覺到被祂遺棄,需要自己孤苦地跟惡魔奮戰。連祂的至聖子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都感受到同樣被天主遺棄的感覺。」
她又說:「今天德蕾莎姆姆已確定跟天主在一起了,在天上她是非常、非常有力的,魔鬼將不再是她的對手了。」
一生行事超凡入聖,教會破例提前列聖申請
天主教會列聖的規則,聖善的候選人需死後最少五年。但因她的一生行事超凡入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特許她的列聖申請可提早在2001年提出,超過三萬五千頁有關她的的文件在同年8月25日前送達了教廷,遠遠超過其它的列聖申請。
2002年九月,教廷列聖聖部通過德蕾莎姆姆聖善一生的審查,宣佈她對最窮人服務具基督徒的英勇聖善 (Heroic Virtues)。
2003年10月19日,教宗把德蕾莎姆姆列為真福品,以便讓她很快能位列聖人。
根據梵諦岡規定,封為聖人需要2個奇蹟,1998年印度一名患有惡性腫瘤的50歲婦女,將德蕾莎修女照片綁在腹部一夜後腫瘤完全消失;第二起則為一名患有致命腦瘤的巴西男子,在家人向德蕾莎修女代禱後於2008年奇蹟痊癒。
在教會認可這兩項奇蹟後,2016年3月15日,教宗方濟各於梵蒂岡召開常務樞密會議,簽署了冊封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為聖人的法令,並宣布2016年9月4日舉行她的封聖大典。
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的給予,自由地愛,直到它受到創傷
德蕾莎修女當年並不一定要走出高牆的,她可成立一個基金會,雇用一些職員,利用電腦和媒體,替窮人募款,然後找人將錢「施捨」給窮人。
可是,她親自去面對這個事實,她單槍匹馬走入貧民窟,勇敢地將世人的悲慘背在自己身上,她完全走出了高牆。
因高牆倒下,而擁有一顆寬廣的心;有了寬廣的心,就會看見世上不幸的人,也會聽到他們的哀求「我渴」;看見了人類的不幸,便產生熾熱的愛;有了熾熱的愛,會開始替不幸的人服務;替不幸的人服務,一定會帶來我們心靈上的創傷;可是心靈上的創傷,最後必會帶來心靈上的平安。
誠如德蕾莎的默想禱文所說的 ...... 「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的給予,自由地愛,直到它受到創傷。」
《參考資料》:
教友生活週刊(2003.06.08):從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淺談教會聖人列品
上智出版社:德蕾莎修女傳
蒙城華人天主教福傳網:德蕾莎修女的故事
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系:李家同文集‧讓高墻倒下吧--訪問德蕾莎修女的感想
<Mother House垂死之家:About M.C.‧Mother Ter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