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評論

維評論shorts-210#bent_headline #創意廣告標題 #經濟學人 


維評論shorts-200#迷因 #meme #複製 #模仿


維評論shorts-190#匯流 #convergence #1980 #手機


維評論shorts-180#媒體偏見 #media_bias #恐攻 #中東 


維評論shorts-170#平衡報導 #balanced_report #the_newsroom #新聞急先鋒 #地球是圓是方 


維評論shorts-160#客觀報導 #objective_reporting #引述 #查證 #價值判斷 #事實 


維評論-430從國小老師到國教署輔導員, 張家驥老師為未來主人翁灑下人權種子


維評論 shorts-150#藝術 #Art #觀念藝術 

#行動藝術 


維評論 shorts-140#美 #beauty #構圖 #審美 

#形式 


維評論 shorts-130#軟實力 #soft_power #好萊塢電影 #日本動漫 #Kpop #Joseph_Nye 


維評論 shorts-120 #消費者 #公民 #citizen #consumer


維評論 shorts-10 0 #權力 #power #哈拉瑞



維評論-42  生命的意義 尋尋覓覓 莊子、中庸早說給你聽...


維評論-41  人類的刻板印象到底怎麼來的? 簡單說: 學來的, 錯誤地聯結、推論來的~


維評論-40   戲劇的真實感從那裡來? 「懷疑的擱置」(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 )是關鍵: 從「模仿犯」與 「 人選之人-造浪者」談起~


維評論 shorts-08  #故事 #莊子 #應帝王 #混沌 #story


維評論 shorts-07  #meaning #意義 #愛心

維評論 shorts-06 #倫理與道德 #moral

#ethics

維評論 shorts-05 #文化 #culture

#媽祖#邯鄲爺

維評論 shorts-04 #攝影 #photography 

#杉本博司 #直到長出青苔

維評論 -39 We are family! 從「媽的多重宇宙」到「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維評論 -38 金庸小說裡的儒釋道, 聊聊郭靖、郭襄、虛竹與令狐沖 

維評論 shorts-03 #意識形態 #ideology

維評論 -37 阿彌陀佛、耶穌和哈利波特有什麼共同之處? 本集「唯名論」與「唯實論」告訴你: 真實與虛假一線間 端看你認為符號是什麼~

維評論 shorts-02 #價值 #value #台積電股價

維評論 shorts-01 #真理 #truth #合歡山下雪了

維評論 36-俞淨意遇灶神記 , 與灶王爺的神奇相遇...

《維評論》第24集曾討論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說因果),說明其中所揭示的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這一集同樣介紹一部

明朝的經典奇書, 是明朝人俞淨意的「俞淨意遇灶神記」。


#因果系列 

維評論 35-生涯探索系列~彭老師聊認同、談景氣!! 

轉換國籍的人的身分認同為何呢?

彭之修老師指出認同有工具性目的,但也有屬於情感的認同

語言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當使用熟悉的語言時,認同便在其中矣。最後, 身為地產專家的彭老師也提醒大家:在美國升息以及通膨的壓力下,2023年經濟前景偏向悲觀,投資理財謹慎為宜

#生涯探索系列 

維評論 34-生涯探索系列 ~ 彭老師來開講! 

生涯轉換會有那些考量? 曾任教慈大傳播學系的彭之修老師,

在2016 年決定與家人正式移民美國,並且取得房地產相關

證照,成為美國加州的房地產專家! 讓我們一起聽聽彭老師

生涯轉換的心路歷程。

#生涯探索系列 

維評論 33-慈大國際生的台灣生活日記  

慈濟大學是一所國際化的學府,漫步校園彷彿置身小型聯合國裡!

本集為大家邀請來自烏克蘭的 Shmeretska Oleksandra , 以及來自尼泊爾的Anish Manandhar 接受訪談。他們目前就讀於慈大傳播學系碩士班, 兩人輕鬆暢談在台灣生活的點滴。

關於流行樂,Anish 說他在尼泊爾就聽過鄧麗君的「甜蜜蜜」,  Oleksandra 則表示她喜歡「好樂團」的代表作之一:「 他們說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 ! 此外,他們都喜歡台灣夜市的文化與美食,  Anish 特別喜歡魚、喜歡奶茶但不喜歡珍珠。 

維評論 32-美麗本人竟然會背心經!  

麗本人和慈濟關係匪淺,小時候背過的「心經」自然流洩,可見福田深厚自然美麗!!

本集美麗本人再次提醒社會新鮮人要「夠飢餓」,

要「往可以吃飽的地方前進,就可以吃到東西」 

#生涯探索系列 

 #美麗本人

維評論 31-美麗本人竟然是慈濟人  

美麗並不是一天造成的!!「美麗本人」在慈大傳播學系畢業之後,經營過品牌,做過小編,幕後拍攝、剪輯等工作後來在貴人朋友鼓勵下,一步一腳印,慢慢成為了知名網紅。

美麗本人把自己定位為娛樂產業的一分子,他認為:「通才,才有更多機會」、「所有工作我全都要」; 要成為好的Youtuber,「你要夠餓!」、更要有執行力!!

#生涯探索系列  #美麗本人


維評論 30-老子與李小龍  

道家始祖老子與功夫大師李小龍,兩人除了都姓李,還有什麼共同點呢?

答案是:兩位大師都是藉由水的特質來詮釋「道」。

老子的道難以言喻,真要形容它,就把道想像成是水吧!!

水利益萬物、不爭功、不畏懼居於下流,是聖人應當學習的榜樣。

而功夫大師李小龍固然是外功高手,但是所扮演的角色中

卻也傳神演繹出水的妙用,才是功夫的最高境界。 

維評論 29-社會新鮮人耳朵豎起來!   

《維評論》開播一年多來,主持人和小編誠心感謝忠實觀眾的愛護與指教。

當初頻道為何創立?又有何TA 設定?媒體人劉佩怡為大家一一挖掘。

下半場話鋒一轉,話題轉到暗黑職場生存術。

當你聽到同事或者主管說:「有事我負責!」、「我只是就事論事」時,

請照子放亮點,採戰鬥姿勢,因為暗黑職場鬥爭即將引爆…

#生涯探索系列 

十年職場新人熬成婆?

從公關企畫、執行製作 、製作人再到線上記者,是怎樣的過程與風景?

本集邀請慈濟大學傳播學糸校友劉佩怡,分享工作的點滴,

在職場如何憑藉自身能力、人脈 、資源的善用,打出一手好牌!!

#生涯探索系列 

維評論 27-算命與解夢 

算命與做夢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面對算命師的「掐指一算」,你會如何回應?而夢境本身又代表什麼意義呢?指涉的前景是大吉還是凶險?

且聽本集主持人與小編的分享。 

成為自媒體工作者或者所謂的「網紅」,是時下許多人的目標。

要經營自己的頻道要注意那些事情呢?其中的甘苦又為何?成功模式是否可以複製?

本集邀請慈濟大學傳播學糸校友劉侑翁,他是「劉胖胖的3C頻道」的頻道主,劉胖胖暢談經營網路事業的點滴,對於有志成為自媒體工作者提出了實用的建言!!

#生涯探索系列 

維評論 25-上帝存在的論證

宗教信仰是相當個人的體驗,但是,以耶教而言,歷來許多神學家和哲學家企圖用理性論證的方式「證明」上帝存在。本集介紹幾種論證,分別是設計論證、宇宙論證以及存有論證。

雖然理性論證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但也不代表我們可以證明上帝不存在。也許理性論證並不是證明上帝存在的最好方法。上帝存在與否,還是應該留給每個人的信仰來決定! 

維評論 24-了凡四訓說因果 

你相信命運嗎? 年輕的袁了凡說, 當然有命運, 而且神準無比!

你相信因果嗎? 你相信積善可以改變命運嗎? 成熟的袁了凡用他的一生證明: 因果是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是真。

讓我們跟著了凡的腳步, 一起進入他那原先被算好的命運, 以及後來徹底改變命運的翻轉故事。 

維評論 23-文科生變竹科新貴的華麗旅程

許多大學生都會面臨 「畢業即失業」的壓力, 未來職涯到底要何去何從呢? 其實, 學什麼就做什麼固然是一條路, 跨領域也未嘗不能殺出一條康莊大道! 本集邀請慈濟大學傳播學糸校友張濟宇, 暢談他「棄文從理工」的心路歷程, 也許可以提供社會新鮮人生涯規畫的另一種想像。

#生涯探索系列 

維評論 22-自媒體創作者必學的法律知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器材的平民化,加上社群網絡的盛行,造就了自媒體時代的來臨。

因此,許多大眾紛紛投入自媒體影片的製作。

然而,著作權與肖像權、署名權,有著緊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的環節如果沒有注意,會讓自己陷入無法公開播映影片的權利!!!

本集有幸邀請到「睿均國際法律事務所」 陳瑜珮所長,與我們的傅老師一同暢談智財權相關法律知識。 

維評論 21-柏拉圖的洞穴寓言

柏拉圖(Plato)的洞穴寓言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如下:一群囚徒一直住在不見天日的洞穴裡,他們被銬著,不能自由行動。但是藉由營火投影,他們也能建立一套知識系統,像什麼是樹木,什麼是牛車,都可以用投影來學習。

有一天,有位囚徒逃離洞穴,來到外面的世界。一開始太陽太過刺眼,他根本不能張眼辨識,後來漸漸適應了外面的世界,他才發現了什麼是真正的「樹木」,什麼是真正的「牛車」 。洞穴的一切不過是幻影而已,是真實世界的copy。他決定回到洞穴,和其他人說明真相是什麼… 

維評論 20-孔子的仁

孔子「仁」在論語裡出現了一百多次, 向來被認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本集嘗試用比較輕鬆的方式, 和維評論的觀眾一起來領略孔子的仁。 



維評論 19-假新聞的防治

假新聞出現的可能原因,包括了﹕A.有利可圖。B.政治攻防。C.認知偏差。 因此防治方法也和三個根源有關: 第一, 為了創造利潤, 「釣魚式標題」(clickbait) 是常見的手法, 最好方式就是: 不點閱、不轉發。第二, 面對政治攻防的新聞,嘗試多看不同的消息來源,至少正反兩面的報導都應該涉獵,避免單一觀點的收視或閱讀。 第三, 面對認知偏誤, 我們可以做的是: 跳脫自己的同溫層,蒐尋與自已立場相左的報導與發言,我們才有機會遠離認知偏誤的陷阱。 



維評論 18-假新聞的溫床

謠言、錯假新聞的出現可謂歷史悠久。「曾參殺人」便是早期的假新聞之一,同時標示出假新聞的兩個特色:廣為流傳以及民眾信以為真。但是今天所謂的「假新聞」(fake news)和社群媒體的出現密不可分,更因為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而達到一個高峰,而2016 年牛津字典則把後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代表字,指出真相已經無關緊要,人民的情感與信念才是其接受訊息的關鍵。

假新聞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本集嘗試提供一些可能的答案... . 



維評論 17-尋找楊三郞X2 

提到永和,大家會聯想到什麼? 永和豆漿還是竹聯幫的故鄉? 本集要介紹兩位知名藝術家,名字都叫做楊三郞: 一位是畫家楊三郞,一位是作曲楊三郞。 如今在永和的仁愛公園,可以分別看到兩位藝術家的雕像... 



維評論 16-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第一章開頭,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這六個字歷來有不少的解釋,本集試著用林語堂的英文翻譯來理解: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換言之,可以說的、可以表述的,就不是形而上的絕對的道了。一落入言詮,就是形而下的世界,不再是做為一切根源的道。 其實莊子、佛家也有類似的說法...  



維評論 15-佛教的空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許多人對於佛教的印象就是「遁入空門」,是消極避世的。但這對佛教是一種誤解,是對「空」的誤解。

本集透過對龍樹菩薩的《中觀論》、《金剛經》偈語的簡短說明,一窺佛教空的宇宙觀。 



維評論 14-賀爾與大愛戲劇

學者賀爾(Stuart Hall)指出,完整的傳播鍊(communication chain) 包括了編碼者/製作人(encoder-producer) 以及解碼者/閱聽人(decoder/audience)兩端。賀爾提出三種假設性解碼立場(hypothetical positions),藉此說明閱聽人可能的解讀方式。這三種立場分別是:優勢解碼立場(dominant hegemonic position)、協商立場(negotiated code or position),以及對立立場(oppositional code)

在「大愛戲劇」的編碼與解碼分析 這篇論文中,訪談了編碼者(故事主人翁、編審、演員)以及解碼端(閱聽人)。編碼者非常強調兩個原則:「寫實至上」與「社會教化」。解碼者的立場分別為協商解碼與優勢解碼,並未見對立解碼立場。 



維評論   13-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

康納曼和特維斯基 (Kahneman & Tversky, 1984) 的研究發現﹕同一件事情但措辭有別, 則閱聽人的反應大不相同。

從事新聞工作、溝通說服或者政治活動者, 如何表達你的看法而能讓人比較容易接受呢? 不妨參考框架效應的影響力 。 



維評論   12-關於認同/Identity

認同或者身分(identity),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大哉問,他是文化的問題,是種族的問題,宗教的問題,但更是一個非常個人的問題,也就是﹕我到底是誰? 

有兩種方式來看待認同,一種是把認同看成一棵樹,一種是把認同看成一條河流。 你的認同是什麼? 你最重視什麼價值? 你是誰呢?  



維評論   11-框架理論/Framing theory

框架理論是學者考夫曼(Goffman)所提出來的, 在新聞、行銷、社會運動等領域都帶來深遠的影響。框架(frame)是怎麼來的 ? 生活中又有那些理所當然的看法, 其實就是一種框架呢? 



維評論   10-遷徙島特輯之二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第18屆畢業展覽計有36件作品,本集一樣介紹三件畢製作品。

他們分別是梁恩琦、湯逸凡和楊姍燁 的「記憶小鎮」, 鍾易伶的「做自己的女王」以及李旻佑、何品濂的「Luma' 家」。 



維評論   09-遷徙島特輯之一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第18屆畢業展覽計有36件作品,本集透過參訪來賓的推薦,一起來品味三件畢製作品。

他們分別是曾嬿庭的「rainy morning」, 林鈺祥的「Home ?」以及簡廷媗和羅淯瑄的「腳拓印記 編織回憶」。 



維評論   08-樹洞、神話與竅穴

金曲歌后田馥甄說﹕「麥克風是我的樹洞,讓我把無人知曉,不能言說的心事,唱進歌裡,得以傾吐。」電影「花樣年華」結局,梁朝偉跑到柬埔寨吳哥窟找了個牆上洞穴,把自己與張曼玉的過往說進洞穴裡,然後封存起來,開始新的生活。

其實在東方與西方都找得到跟樹洞相關的寓言... 




維評論  07- 閱讀「愛在瘟疫蔓延時」

「愛在瘟疫蔓延時」(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是哥倫比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的小說,於1985年以西班牙語出版。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末、橫跨五十年到二十世紀初。

故事是一位貴婦在醫師老公往生後,在喪禮上,她的初戀情人突然現身,跟她說: 他的愛和五十年前一樣,希望貴婦可以再一次接納他。於是女主角的思緒回到了五十年前… 




維評論 06-「上帝之死」到「作者之死」

尼采藉由一個在白天挑燈的瘋子宣告上帝之死時,同時亦用他的口表示︰上帝是我們殺死的。羅蘭巴特在1967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作者之死」 (The death of the author)。該如何理解? 需要擔心「讀者之死」嗎?




維評論 05-符號學之二

羅蘭巴特提出五種跟符號學有關的符碼, 今天我們針對其中的語義符碼(semantic codes)來討論。語義符碼是指多重意義或隱含意義的存在,在此我們可以將意義區分為外延義(denotation) 與內涵義(connotation)。 例如「紅色,」字典定義是: 像鮮血一樣的顏色。如:「紅色」、「紅布」、「紅髮」、「紅花綠葉」。這便是其外延義; 而紅色的內涵義則會因文化而不同。比方東方人會認為紅色是喜氣的象徵, 而西方人則會認為紅色是熱情或者危險。 

維評論 04-符號學之一

索緒爾(Saussure)把符號分成兩大部分: 符號具 (signifier) 與符號義 (signified) 。 例如, 如果符號具是 CAT (貓),而符號義則是小型貓科動物,會發出喵聲的可愛寵物。 其次, 皮爾斯(Peirce) 則將符號區分為三種 ,圖像符號 (icon) , 指示符號 ( index) 以及象徵 (symbol)。 

維評論 03-聊聊莊子

莊子可以說是東方第一位存在主義者, 道是莊子一切意義與價值的根源; 道無所不在, 莊子因此肯定每一種存在樣態都是有價值的, 世俗的標準於我何有哉? 

維評論 02-淺談存在主義

法國哲學家沙特主張「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上帝並不存在,我們生而自由,但這卻是一種詛咒。卡繆也認為人類是自由的,但是問題是這個世界是荒謬的。存在主義的奠基者齊克果,主張上帝是存在的,他認為在生命中做出正確的選擇,是我們不能逃避的責任。 

維評論 01-世紀流行病

截至2021年8月分, 新冠肺炎已造成全球超過2億人染疫, 逾4百萬人死亡 。但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是黑死病,大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 。